摘 要:随着新闻传播理念与技术的不断发展,整个新闻行业都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军事新闻摄影同样需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进行改革与重塑,以面对新时代的挑战。高瞻远瞩方能行至千里,与时俱进才能勇立前沿。军事摄影人一定要保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永远做桅杆上的瞭望者。
关键词:紧迫感和责任感;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军事新闻摄影工作者,我们不仅从报告中感受到蓬勃的感召力与驱动力,也体会到宣传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的紧迫感与责任感。近年来,随着新闻传播理念与技术的不断发展,整个新闻行业都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同样,军事新闻摄影也需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进行改革与重塑。
“不日新者必日退。”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成立以来,新闻传播的组织模式和报道理念发生了悄然变化。而军事新闻摄影因与之同频共振,只有在叙事模式、拍摄手法、产品形态上积极引入互联网思维,才能匹配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成就新气象、新作为。
一、坚持内容为王,强化军事新闻摄影在全媒体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2012年11月,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成功完成舰载机起降训练,歼-15指挥员“下蹲屈身,凌空一指”的照片迅速引起网友围观并纷纷模仿,被昵称为“航母Style”。
2015年4月,一张海军女兵手牵小女孩走在码头上的照片突然爆红。图片本身构图局促、景深欠佳,却因事发于中国派军舰帮助同胞撤离战乱中的也门而备受关注,被网民感慨:“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有解放军像这样牵着你踏上回家的路。”
2016年4月,习主席身着迷彩服的照片风靡一时,被网友盛赞“真帅”“霸气”。这是国家领导人首次身着迷彩服亮相,视察首次公开的军委联指中心,传递出“研究打仗、指挥作战”的强烈信号。
毋庸置疑,这些作品的现象级点击量,来自于网络和自媒体的充分传播。吸引网民的不仅有光影构图、色彩技术,更有画面背后传递出的大量信息和潜台词。这说明即使是在日新月异的全媒体时代,用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依然是关键所在。
2015年开始,《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级媒体不约而同设立“中央厨房”整合内容生产部门;腾讯、网易等互联网平台也纷纷推出内容生产平台,目的都是为了最大程度吸纳、挖掘优质内容源,尝试创新产品形态。
2017年九寨沟地震期间,一张“最美逆行”照又一次刷爆朋友圈,感动亿万网友。画面中,群众从灾区向外撤离,而一个身着迷彩服的背影却向着山石滚落的公路逆行奔跑……一张照片何以触及我们内心深处?照片上的主人公—武警战士张国全的回答朴素而有力:“冲过去时没想那么多,让群众看到我们出现了,就相当于给他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如此看来,军事新闻摄影的核心竞争力,归根到底还是让影像自己说话。唯有那些宏大场面能见精巧构思,人物瞬间能感内心波澜,可看、耐看,在浩如烟海的图片档案中,经得起细细品读、岁月打磨的,才是历久弥新之作。
二、变革叙事模式,增强军事新闻摄影移动端用户黏性
据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02亿,平均每人每天在智能手机上阅读新闻资讯时长67分钟。事实上,移动端已基本代替传统介质,成为新闻第一落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军事新闻摄影作为军事宣传报道的重要形式,适时调整身段、转换语态,才能适应移动传播环境下的用户需求。
一是稿件播发速度更快。以航天发射为例,新华社规定在火箭点火30秒内要将照片传至后方编辑平台,否则算“不及格”。30秒是个什么概念?它意味着火箭点火升空后,刚刚越过发射塔架顶部,第一张照片就必须从千里之外传回北京,可用“神速”来比拟。因而每次任务,我们的记者都会携带海事卫星、三个不同运营商上网卡及三部手机,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正是“快”,使新华社军事新闻摄影在重大军事题材中先声夺人,快速覆盖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等移动平台。
二是照片加工形式更丰富。军事新闻摄影的叙事模式以图片为依托,要突破旧有的“图片+说明”模式,就应不断适应用户阅读习惯,用互联网元素增强用户黏性。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报道中,新华社集合大量照片制作的《胜利日阅兵影像大长卷》,全面展现当日盛况,在“指尖大阅兵”中毫无意外地成为现象级产品。前文提到的“也门撤侨女孩”推出时,与叙利亚一名将相机误认为武器而举手“投降”的女孩照片成组发布,前者是祖国强大处处有后盾,后者是国家羸弱任列强欺辱,强烈的反差增强了图片的传播效果。
03-25 来源:未知
03-25 来源:未知
04-09 来源:未知
03-22 来源:未知
03-27 来源:未知
04-04 来源:未知
04-17 来源:未知
04-17 来源:未知
06-11 来源:网络整理
03-22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