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记者一上救灾前线,且不论条件具备不具备,也不问抢险救灾究竟会持续多久,一个常见通病就是一上场便拉开架势,准备写全景式报道,而不考虑有没有必要、究竟可行不可行。后方编辑一旦劝阻,竟有人这样回答:“你只要编过去就行,我来找版面协调,再过几天救灾一结束,稿子就发不出来了。”
5. 不要盲目定性下结论
天灾人祸,往往多因一果。救灾不是不可以追问灾害、灾难的原因,但过早追问或者过早下结论,难免会以偏概全或有失客观。不是说记者一定要等官方结论,而不要个人的追问或思考,而是说灾难面前,这些追问或思考可能“不合时宜”。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候,青年时评家曹林主动选择了一种写作立场:人命关天,携手救灾优先于一切。救灾报道何去何从,这难道不也是一种启示吗?
6. 不要想着表扬领导
救灾报道可以出领导名字,问题的关键在于:领导在不在现场?有没有发挥关键作用?不出现其名字会有不良后果吗?须知:抢险救灾中领导名字出现一长串,受众是会反感的!
三、为什么要注意表述
7. 不要出现禁用词
新华社公布的《新华社新闻报道中的禁用词》,当为新闻从业者应知应会。救灾报道也有禁用词。譬如,涉及地方,村委会主任不能简称“村长”,受灾群众不能简称“灾民”。另外,所谓“第一时间”“亲自”等字眼儿,救灾报道中经常出现,也应禁用。道理不言自明:什么是“第二时间”“第三时间”?谁做事不是“亲自”?
8. 不要堆砌太多数字
数字中有新闻,新闻中有数字。灾难报道堆砌过多数字,黑压压一大片,就成了专业统计和公文通报,死气沉沉且不说,那样还会淹没了灾情和救灾本身的报道。
9. 不要使用太多专业术语
2016年南方抗洪抢险防汛救灾,出动了一些国家级专业救援力量。记者发回的一些报道,充斥了不少专业术语,令人如坠云里雾中、不知所云。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有两个:一是善于打比方,二是多用老百姓的白话。
四、你替受众想过没有
10. 不要单一视角一贯到底
角度有很多,角度很重要。除了上面提到的与全知视角相对应的全景式报道外,就灾难报道的叙事角度而言,还有内视角——灾害当事人(包括受灾和救灾双方)的叙述角度,外视角——灾害旁观者的叙述角度。
纵观我们的报道,运用全知视角和外视角的多,而自觉运用内视角的少。也许正因如此,2016年南方抗洪抢险报道,少了一个品种——体验式报道。救灾后期,我曾建议,记者穿上防护服,跟随防疫洗消分队走上一天,或者拿起工具,跟进村入户服务队行动一天,那样稿子会是什么样?诚如梁衡所言:“出门跌一跤,也抓一把土。”
11. 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救灾报道的道理也是如此。诚然,救灾需要大量的一事一报,但如果多替读者考虑,就不能仅仅限于这些。2016年夏季,从7月初到7月19日一号台风“尼伯特”登陆之前,到一号台风“尼伯特”登陆后三四天,再到主雨区“北抬东移”,全国汛情不断变化。军队救灾力量及时随之调整。《解放军报》每天在二版以“宏观资讯”或“当日动态”的形式,刊发综合消息,确保受众及时了解灾情走势和救灾现状,受到读者和业内人士好评。
12. 不要忘记媒体服务功能
为受众考虑,媒体除提供资讯外,还有服务功能和科普功能。救灾报道不能忘记这些服务功能。这一点是军事新闻媒体的一个短板,今后要向《人民日报》、新华社学习,在服务和科普上多下些功夫。
五、军媒的军味儿在哪里
13. 不要重复报道灾情
关于灾情,新华社有通稿发布消息。如果军队救灾报道中再说灾情,实属多余。军队是来救灾的,救灾需要了解灾情,但没有发布灾情的责任和义务。2016年南方抗洪抢险报道,我对前方记者的一个友情提示就是:笔墨多用在救灾上,一定少说灾情本身,灾情说多了反而不好:第一,不一定准确;第二,也等于在抢人家新华社的活儿。
14. 不要随意对比伤害地方
地方救灾怎样,军事新闻媒体不能擅自作比较。时刻牢记军队尽管是突击队、战斗队,但毕竟是“大力支持地方做好防汛救灾工作”。军媒的军味在哪里?不是与地方攀比,而是看我们自己。2016年夏季,从7月8日到7月19日,《解放军报》以每天一篇的频率,在一版、二版突出位置推出“防汛救灾部队坚决贯彻落实习主席重要指示见闻录”系列,共计11篇重头稿。内容涵盖交出合格答卷、连续作战、战友情深、医疗保障、军民融合等不同侧面,全面反映防汛救灾部队的精神风貌,对内鼓舞了军心士气,对外宣传了我军爱人民、为人民的良好形象。
03-25 来源:未知
08-20 来源:未知
10-24 来源:网络整理
11-10 来源:未知
05-17 来源:网络整理
08-12 来源:未知
10-17 来源:未知
01-05 来源:未知
02-26 来源:网络整理
07-26 来源:网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