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军的性质宗旨决定了,军队是抢险救灾的突击队和生力军,军事新闻媒体有责任、有义务搞好抢险救灾报道。答案在现场。辩证法告诉我们,知道了“不能干什么”,就能集中精力把“能干什么”做得更好。十五条戒律来自实践:抢险救灾的实践和新闻报道的实践。
关键词:抢险救灾报道;角度;军味儿
雪灾、旱灾、洪涝灾害,地震、飓风、泥石流……一切灾难无可回避。联合国减灾科技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这样描述中国:“这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从有人类记录以来,旱涝灾害、山地灾害、海岸带灾害每年都在中国发生。”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国情。
新闻媒体无法回避灾难报道,军事新闻媒体有责任、有义务搞好抢险救灾报道。哲学家波普尔有云:“科学的逻辑起点是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提出正确的问题,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回顾近年来救灾报道实践,从问题出发对军队抢险救灾报道作一番梳理,有助于我们把握许多特点规律。
答案在现场。辩证法告诉我们,知道了“不能干什么”,就能集中精力把“能干什么”做得更好。
一、如何投入救灾报道
1. 不要仓促上阵
军事记者可谓“全天候记者”,灾难来临即刻出发。灾难有时不亚于一场战争,救灾犹如打仗。打仗有战备包,救灾报道同样必须有一个“全能战备包”,拎起来就能走人。有“中国第一位战地女摄影记者”之誉的新华社记者黄文(1999年3-5月参加科索沃战争报道)说,“在极端状态下,所有的准备都要准备好”:心理准备——你的意志力要足够强大;体力准备——能够长时间的连续艰苦工作;背景资料的准备——能够显示出新闻的权威性;工作技能准备——要具备摄影、文字本职工作之外的诸如会说方言、会驾驶;设备的准备——当地牌照的汽车和海事卫星电话;物资准备——服装和鞋子要轻便,颜色又不能犯忌。
在这些所有的准备中,黄文还有一个特别提示,要准备巧克力或是糖果等高能量的甜味的东西,除了没饭吃时充饥、采访时给孩子们以外,“还有一个生理上的功能,人吃了甜味东西之后可以镇静下来”。
2. 不要远离现场
不到现场不写稿,切忌当挂名的“二传手”。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有句名言:“如果你拍的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的不够近。”当年汶川抗震救灾、舟曲特大泥石流抢险救灾,过去几个年头以后,救灾官兵回忆当初,一恨灾难本身,二恨没到过现场的新闻报道“二传手”。
解放军报社著名记者乔天富,在其32年的新闻记者生涯中,创造过许多第一。军队重大抢险救灾行动,他常常第一个到达现场。2008年初,我国南方发生特大雨雪冰冻灾害。乔天富到达重灾区湖南郴州市后,冒着严寒、饿着肚子、连续奋战,拍下了京珠高速路上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破冰除雪的新闻照片。大年三十的年夜饭,他与抢修电网的官兵在郴州深山半山腰的冰雪中吃的。午夜时分,当《除夕之夜,郴州亮了》的新闻照片传回北京时,夜班同事们被感动得泪水盈盈。照片见报后,读者更是给予广泛好评。
3. 不要四面出击
2017年6月21日3时15分,四川阿坝州茂县叠溪镇新磨村的清晨,被垮塌的富贵山击碎。短短100秒时间,特大滑坡呼啸着冲向山脚的新村组。茂县山体高位垮塌抢险救灾,数千子弟兵冲锋在一线。恰巧,那几天也是南方部分地区汛情严重的时候。《解放军报》处理军队抢险救灾报道时,采取了平面媒体只报道茂县抢险救灾、南方部分地区抗洪抢险用新媒体加以报道的方式。
多个灾情叠加时把握重点,同一抢险救灾行动中也要突出重点。初到灾区,记者们常常会有一种相同的感觉:“满地都是新闻,就是不知抓什么好!”其实,把握好“重中之重”,就能避免四面出击:重点方向不能忽略,重要兵力不能忽视,重头时段不能断档。
试想,2016年南方抗洪抢险,如果少了《全力封堵湖北黄梅特大溃口》《全力封堵总长408米多处溃口》,会是什么感觉?
二、怎样选取报道角度
4.不要一上场就拉开架势写全景式报道
全景式报道需要有,但每一名记者个体,因为站在一个个具体点位上,决定了独自难以担此大任(与记者能力素养无关)。即便钱钢当年写《唐山大地震》,也是在唐山大地震十周年前夕完成的,而非“当时当地”完成的,因而这部鸿篇巨制的副题为“7·28劫难十周年祭”。
03-25 来源:未知
08-20 来源:未知
10-24 来源:网络整理
11-10 来源:未知
05-17 来源:网络整理
08-12 来源:未知
10-17 来源:未知
01-05 来源:未知
02-26 来源:网络整理
07-26 来源:网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