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美要体现在标题上。俗话说,文看一个题,书看一个皮。那年3月8日,空军女飞行员首飞50周年纪念,编辑部把这个采访任务交给我,领导要求明确:避免会议报道的呆,减少通讯报道的俗,体现这次活动的美。我寝食难安,拿到相关资料,掌握了活动内容后,构思侧记式会议报道的框架。全程参加了活动后写出了报道,只是缺少一个响亮的标题。百思不得其解。回宿舍睡去,半夜醒来突然想到有部电视剧的主题歌叫《相逢是首歌》,这不就是共和国女飞50年后重逢的写照吗,于是跑到办公室写下了这篇侧记的标题《三月的相逢是首歌》。
好的新闻作品,除了具备深刻的主题思想、典型的新闻事实,还应该具备完美的表达形式,比如:适当的体裁选择、结构安排、表现手法等等。其中,新闻语言运用得如何,对新闻作品能否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和生命力起着重要的影响。
要多用自己的语言。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但在我们写作中,有时较多的融进自己独特的语言成分,会事半功倍,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语言生动活泼,给人以新鲜感。常见新闻报道中有一种通病,照抄文件、照搬材料、照套领导讲话,翻来覆去的几句官话、大话、套话,形成“文件味”“材料化”“机关腔”。要善用群众性语言。群众语言作为一种口头语言,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然朴实。那些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充满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读来琅琅上口,容易使人接受,增强亲切感,产生共鸣,是新闻作品和读者之间进行心灵沟通的金钥匙。
新闻的美要求记者培养文学文艺素养,用多层面多角度的表现手法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
厚积薄发任追逐
搞新闻的应该是一个杂家。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文艺体育都应该懂一点。尤其是当前流行的一些文化现象,要知道怎么回事,对一些正能量的东西可以巧妙适度地运用到新闻写作当中。要关注类似《我是歌手》《中国好歌曲》等综艺节目,特别是那些被传唱的歌曲,歌词精致隽永,对新闻标题的制作很有帮助。
有个比喻很形象:吃面首先要面条好,如果面条不好,碗筷再好也不行。对新闻报道员来讲,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非常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最根本的。今天,新闻报道员在写作当中必须克服以下这些问题。一是搞数字罗列,像开中药一样。一个好的新闻记者善于讲故事给读者听。而不少记者在写作中往往只注重把事实罗列出来,甚至把一堆干巴巴的数字罗列出来。二是故弄玄虚。新闻作品要表述一种观点,一定要让一个准确的信源说话,不能拿一个子虚乌有的所谓“专家”“有关人士”“业内人士”来唬人。三是故作高深。新闻语言的特点是通俗易懂。但是,有些同志在写稿时没有考虑到读者的感受,自觉不自觉地使用一些生僻的字词,导致稿件看着很“高深”,读者却难以理解和接受。
面对互联网的裂变式发展,我们必须遵照习主席要求的那样“坚持创新为要”,并通过内容创新增强新闻传播影响力。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脚下粘有多少泥土,笔下就会带有多少真情;心中装有多少兵事,文中就会透着多少兵味。新闻报道员在提高文学艺术修养的基础上,要多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官兵,了解第一手材料,在众多新闻线索中挖掘好新闻,找到反映时代精神、反映官兵面貌、能够引起广泛共鸣的“活鱼”,运用丰富的新闻语言、形式、方法、技巧创作出精品力作来。
03-25 来源:未知
08-20 来源:未知
10-24 来源:网络整理
11-10 来源:未知
05-17 来源:网络整理
08-12 来源:未知
10-17 来源:未知
01-05 来源:未知
02-26 来源:网络整理
07-26 来源:网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