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学习的时候,我们都怕上语文课,主要是古文不好学,尤其是刘瑞哲老师要求高,学过的古诗词谁不会背,先站一会儿。这位长相和声音很像疯狂英语李阳的刘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会背一千首古诗词,都不好意思说你是记者。”这吊起了学员们争先恐后背古文的胃口,大家都在痴迷“名记者梦”的同时,竟神奇地提高了大学语文考试的通过率。
看今天的新闻生态,多层次新媒体的雨后春笋、刀枪林立,全民都是记者的浪潮澎湃、铺天盖地,让咱们搞新闻的人“压力山大”,要是没有“几把刷子”,还真有点“不好意思说你是记者”。27年过去了,刘瑞哲老师“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教诲,依然在我的新闻写作秘籍里挺立。新闻报道一线的冲锋和编辑部的坐镇经验证明了刘老师的“教科书”实在管用,当然也有痛定思痛的教训。
新闻美仰仗的是新闻事实本身,军事新闻脱离了中心工作这个大局,就是丢了西瓜捡芝麻——
多么痛的领悟
理论与实践结合很重要。毕业分到连队当排长时,总想着刘老师让我们背的诗,多少强化些自信心,脑海中不时冒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的语句。那时候觉得什么都是新闻、见着啥就写啥,写什么都不忘用上几句名言绝句。是一次次的碰壁和露怯,让我领悟了个中真谛。踌躇满志地到驻地偏远的导弹某营报到了,没几天就是“八一”建军节,附近的村镇领导带着秧歌队、拉来一车西瓜到营里慰问;营里组织一个连的兵力到驻地医院献血。这两条“活鱼”让“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我兴奋了,连夜写出两篇消息,篇幅虽然不长,用了不少自认为很带劲的语句。记得慰问稿是这样开的头:“微风拂动,秋水共长天一色。八一这天……”信心满满地投寄给军地好几家媒体。半个多月过去,泥牛入海。忍不住打电话催问,驻地晚报编辑说话很婉转:“火热军营的感人故事很多,慰问、献血我们报不过来。何况军人的血也不能随便献……”结果,只有镇广播站作为一句话新闻播了一下,这事儿对我有点打击。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新闻的美首先应该在它自身,通过传递受众信息的报道,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产生的影响力就是一种美,而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和手法则是第二位的。在新闻一线和编辑部工作的日子里,磕磕绊绊走来,写也好,编也罢,新闻还是需要用点“金粉”来包身的。当然,这必须建立把握好几个问题的基础之上。
首先你写的新闻主题要大。啥是主题,那是新闻所表现的中心思想,你选择的题材要大,要符合上级宣传精神和报纸近期的宣传重点和要求,要符合部队实际和官兵现实生活,尽可能地体现党委意志,反映基层官兵心声。新闻的角度要准。角度既是观察、分析事物的着眼点,也是新闻构思、立意的出发点。一篇新闻稿能否出新,是否见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角度的选择,角度制约着新闻的价值与成败。处于不同的角度,见解就不同,新闻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就会有所不同,其价值也迥然有别。新闻的内容要新。内容,是指新闻内部所包含的实质或意义。新闻事实的本身新,是新闻所反映的意义新。所谓新闻事实的本身新,即从来就没有发生过的新闻事实,是第一次发生的事实,是记者或通讯员独自发现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当然还有一条就是新闻的意义要新,即新闻事实早已发生过,新近又有所变化,或者是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意义重大,有新意。这里,“早已发生”是过去时态,是已经结束了的事件,且新近又有新发现;“正在发生”是现在进行时态,是正在发生的事实,这好理解。而“早已发生且新近发现”,是说有些早已发生过的事件,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在当时不为人所知,虽已时过境迁,但一旦发现它发生了变动着的事实,仍然有很强的报道价值,仍然可以被作为新闻报道出去,给人以新鲜感。在新闻写作实践中,我们不可忽视从“早已发生”过的事实里去发现正在变动着的具有新意的新闻。
让新闻美起来,竟然这么简单吗?好像也不尽然。
新闻美的表现要适可而止,切不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要考虑新闻性和表现手法文学性的统一——
新闻可以这样美
美酒需要赋予灵魂。婚礼、庆功和生日等欢喜的场合酒就是快乐的催化剂,而悲伤、难过和郁闷的时候就是催泪弹。用文学的手法表现新闻的时候异曲同工。文学手法对表现新闻的个性、增强新闻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有其特别的优势。运用一定的文学手法美化语言表现语境,能增加作品的厚度和力度。前两天,我看到一篇《万里长城永不倒——中国军人长城情结素描》这样开头:“金戈铁马绝尘去,皓首英华品墨来。残垣无语雄魂在,长城不倒赋情怀。”用文学笔调描写了一段符合气氛和特征的诗词,就比单一用记叙手法进入正题要优雅得多,既不违背新闻写作的要求,还可以把读者带入一种独特的意境。
03-25 来源:未知
08-20 来源:未知
10-24 来源:网络整理
11-10 来源:未知
05-17 来源:网络整理
08-12 来源:未知
10-17 来源:未知
01-05 来源:未知
02-26 来源:网络整理
07-26 来源:网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