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的宽度。新闻作品主要是靠内容来说话。内容出彩,思想性强,才能达到“立片言以居要,收千里于方寸”的效果。所谓内容的宽度,就是要纵向看发展、横向看比较,即要把训练实践、重大军事活动、重大典型等,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看,放在世界新军事革命变革大环境下看,放在我军正在进行的系列军事实践中看,以此来充实完善新闻内容,增强新闻价值。
新闻的厚度。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一定是集思想性、指导性、可看性于一体的,具有一定的新闻厚度。关乎厚度,其精髓不在于长而在于“精”,不在于多而在于“妙”,不在于事而在于“情”。作为媒体人我们应该意识到,任何一种单一的宣传形式,都不足以对某一事件进行全面深刻的阐述,所以我们必须将各种不同的新闻体裁相结合,发挥其各自优势特点,在新闻厚度上做足文章,取得最大的整体传播效益。
表达的温度。喻国明教授曾对新闻作品中细节运用总结道:有用、管用、上境界。这境界,就是运用各种表现元素,调动读者感官,感染受众情绪,传播鼓舞人心的正能量。今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开设了“只为多看你一眼”的专题,其中讲部队有个故事,军嫂走了八天七夜,冒着大雪,汽车走不了又坐马车,最后就为了多看丈夫一眼。什么叫夫妻深情,什么叫军人坚守岗位、履行职责,不用说就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视觉的表达就是温度,就很有感染力,反响也最好。
探索的深度。纵观古今,凡在军事新闻领域有所成就者,必是一个思考者、探索家。因为只有钻得越深,新闻作品才会越显底蕴,才能用有限的文字释放出吸引人的无限力量。要想在探索深度上有所成效,必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番苦功夫:
一是用好新闻背景。新闻背景是指与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有机联系的历史条件、环境和原因。新闻背景虽然不是新闻事实本身,但是却可以用来说明、映衬新闻事实。如新华社记者张严平的《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里有这样一段描述,“木里藏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紧接青藏高原。这里群山环抱,地广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的地面上只有9个半人。全县29个乡镇有28个乡镇不通公路,不通电话,以马驮人送为手段的邮路是当地乡政府和百姓与外界保持联系的唯一途径。全县除县城外,15条邮路全部是马班邮路,而且绝大部分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这一段背景描写,凸显了新闻意义,深化了报道主题,增强了新闻的厚度。
二是选好新闻事件。记者和编辑每天都要面对许多的新闻事实,对这些事件的处理,有的变成了一条简讯,有的变成了一条消息。但是有的记者编辑却能将一条新闻做成连续报道、系列报道,对新闻事实的原因、过程、影响、意义等方面进行拓展,使其成为了有张力的新闻。这要求我们脚上要多沾些泥土,多深入基层抓“活鱼”,尽可能多地掌握素材。只要胸中有全局,我们就能去粗取精,从众多的新闻事实中提取最有价值的素材。
三是讲好新闻故事。许多新闻人都有这样一个感受,写新闻就是讲故事。的确,有时候可能就是几个故事,能够决定一篇稿件的成败。如果不会讲故事,就抓不住受众的心,打不开阅读市场,实现不了传播价值。一个好的故事,胜过千万空洞无味的材料语言。所以,一定要学抓故事、抓细节,如此写出来的东西才有感召力。
四是写好新闻细节。一篇成功的新闻作品,必须要靠细节说话,用细节去打动人。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里面有这样一段细节描写,“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迸裂,涂了一地。另一个战士,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在掩埋烈士遗体的时候,由于他们两手扣着,把敌人抱得那样紧,分都分不开,以致把有些人的手指都掰断了……”栩栩如生的刻画,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有一种磅礴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03-25 来源:未知
08-20 来源:未知
10-24 来源:网络整理
11-10 来源:未知
05-17 来源:网络整理
08-12 来源:未知
10-17 来源:未知
01-05 来源:未知
02-26 来源:网络整理
07-26 来源:网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