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一词,最早见之于物理学,指某物体受到拉力后物体内部产生的一种牵引力。后来有不少文学评论借用此词,指平衡态中包容不平衡态,“不动之动”的动态感。对新闻而言,“张力”就是新闻的“持久力”,就是新闻的深度、厚度、热度、温度,新闻所具有的重大史料价值,要透过“张力”让新闻在历史长河中永存。
有的新闻作品历久弥新,如范长江写的《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名篇,成为我军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时下许多新闻作品,却如同玻璃一碰就碎,毫无“张力”可言,就连许多典型宣传也很“短命”,时间不久便被人们忘得一干二净。
由此可见,提升军事新闻“张力”,是摆在我们所有新闻工作者面前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一、当前军事新闻缺少“张力”的表现
雷同稿件多。部队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熟悉部队特点和规律的人,往往提前策划新闻报道。但是年复一年的循环,许多反映部队工作的新闻报道,经常是换汤不换药,给人一种“年年岁岁花相似”的感觉。雷同稿件一多,就容易造成读者的视觉疲劳和审美疲劳,很难再吸引读者进行深入阅读,从而大大降低了稿件的传播效益。
材料性稿件多。现在许多基层新闻骨干写稿子,喜欢拿机关经验材料改写新闻稿,既方便效率也高。有时候领导一交代任务,就到处扒拉讲话稿和经验材料,再把相关素材全往稿子中堆。如此写文章,作品干巴巴、冷冰冰、说教味浓,让人食之无味,失去了新闻报道应有的传播效果。
糊弄性稿件多。许多报道员采写稿件,纯粹是应付差事,是为了完成领导交待的任务,总喜欢坐在办公室瞎编乱造,一边忽悠领导,一边糊弄报社编辑。仔细推敲稿件,全是些官话、大话、套话,毫无经验、做法可言,是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空道理、大道理,搁在哪个单位头上都可以。
一般化典型宣传多。典型是时代的标杆和旗帜,典型宣传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的一种文化软实力,能形成崇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导向,传递向善、向美和鼓舞人心的力量。然而随着网络信息传播时代的到来,典型宣传铺天盖地,陷入了为典型而典型的怪圈。有的搞轰炸式宣传,你方唱罢我登场,而真正自身素质过硬的、极富个性特点的、能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比较少,很难成为一个时代的标签和印记。
二、军事新闻缺少“张力”原因透析
欲求“张力”,先找问题。很多新闻作品之所以缺乏“张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缺乏主题提炼。任何一篇新闻作品,都是紧紧围绕一个主题来展开的,文章主题是作品的“灵魂”所在。许多新闻人可能有时候会有一定的新闻敏感性,但在写作过程中,只是纯粹将一些新闻性的事件进行杂糅,缺乏主题的提炼概括能力,没有把素材用好,这样就很难写出具有思想性、指导性的作品。
采访作风飘浮。脚下沾裹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感情。当下,军事新闻写作存在写谁谁看、谁写谁看的现象,原因就在于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喜欢站在自己主观角度妄加推测,没有真正深入到基层一线,缺少面对面地交流、推心置腹地采访,没有抓住最精彩的故事,没有接地气的东西吸引读者的眼球。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毫无生命力可言。
信息碎片影响。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们正进入一个信息化主宰的“大数据”时代。受其影响,我们在从事军事新闻采写过程中,也特别容易受到网上信息碎片干扰,很多东西不加辨别随手拈来。资源丰富多样,手段也更加便捷,很多人往基层跑得少了,笔杆子也动得不勤了,一篇文章经常是从网上东拼西凑而成。这样的作品没有公信力,没有实践性,更没有生命力。
思维层次受限。当前很多人采写军事新闻,存在“五多”“五少”现象:即材料“转”新闻的多,八股文的多,公式化的多,大而空的多,千篇一律的多;有特点的少,有火药味的少,有新意的少,有代表性的少,有独特视角的少。一篇文章如果没有入木三分的分析力、深刻准确的判断力、简明洗炼的概括力,那么整体思维层次就上不去,只能在低水平徘徊。
三、增强军事新闻“张力”方法途径
有“张力”的新闻才是好新闻,而要实现新闻的“张力”,就必须从选题、内容、背景、语言等方面入手挖掘深入,张弛有度,凸显“张力”。
选题的高度。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种下的是“芝麻”,怎么培育也得不到“西瓜”。这说明一个道理,选题是成功之要,是增强军事新闻“张力”的基础和基石,只有紧扣时代脉搏,选取聚焦时代主题、紧贴官兵实际的重大事件、重点人物,与外部整体环境相协调,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才能写出视野开阔、历史感强、紧贴实际的精品。
03-25 来源:未知
08-20 来源:未知
10-24 来源:网络整理
11-10 来源:未知
05-17 来源:网络整理
08-12 来源:未知
10-17 来源:未知
01-05 来源:未知
02-26 来源:网络整理
07-26 来源:网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