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讯(通讯员 余亚心 王晓辉)家住汉正街全新社区的胡先生今年49岁,2018年3月,在汉正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测量血压才第一次知道自己血压超标,因为没有任何头昏头痛等明显症状,他怎么都不相信自己患上了高血压。接诊医生黄莉给他进行了系列检查,其后几次跟踪访问,当看着自己的各项检查结果,最后胡先生接受了现实。
黄莉对他进行了健康教育指导,希望能通过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改变进行干预,但效果并不理想。胡先生开始在黄莉指导下服用降压药,可是因平时工作较忙,他做不到定期来中心门诊看医生监测血压,血压一直控制不佳,波动较大。
2020年底,汉正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硚口区试点单位参与了“高血压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项目”,黄莉为胡先生申领了一台为参与项目的高血压患者免费发放的电子血压计,要求胡先生在家自行测量血压,开展自我管理。黄莉可以通过手机医生端实时查看他的血压数据,及时对他进行指导,合理调整药物。现在,胡先生每天早晚量血压成了习惯,依从性有了很大的提升,血压控制终于达标了。
今年2月底,家庭医生陈俊通过手机医生端发现她签约的利济社区居民黄大姐血压忽高忽低,黄大姐自己却没什么感觉,也说不出原因。在一次社区巡诊时,陈俊医生仔细询问了黄大姐的病情和作息状况,发现她有时会熬夜,且血压计置于家中二楼,而她爬上二楼有时候不休息就直接测量血压。问题的原因找到了,陈俊考虑可能是作息不良和不规范测量导致的血压波动,决定先观察,暂时不调整降压药物。对黄大姐进行了健康宣教指导后,经过一段时间观察,黄大姐血压平稳了,陈俊也放心了。
汉正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在社区开展高血压防控巡诊。
陈俊签约的另一位高血压患者许先生,平常血压基本维持在达标水平,近段时间许先生听别人说老吃药不好,自己有了停药的想法。陈医生和许先生进行了一次沟通,告诉他作为慢性病,高血压患者原则上应该长期服药,如果确实控制良好,在监测血压情况下,医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药物调整或减少用量。陈医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要按时测量血压,会通过手机端查看他的血压记录,监测一段时间后再进行调整。听了医生的话,许先生也终于打消了自行停药的想法。
作为最常见和高发的慢性病之一,高血压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但是患者的知晓率、管理率、达标率并不理想,一些心脑血管突发事件为患者和家庭带来巨大影响。作为居民,应定期监测血压,改变不良行为方式和不良生活方式,一旦确诊,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生活调整,合理用药,根据实际情况有效控制血压,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几率。
硚口区卫生健康局与同济医院高血压研究所在硚口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高血压综合防控,以家庭医生团队为执行主体,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患者自我监测管理与社区医生管理、专家团队指导有效融合,通过线上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和线下家庭医生团队面访服务,以及专家团队定期指导,把自我管理与规范管理相结合,让患者做好自己的健康CEO,让家庭医生做好社区健康守门人,让“健康”作为无数个未来和美好前面的那个“1”,为幸福生活领航。
07-30 来源:未知
08-27 来源:未知
03-21 来源:网络整理
04-06 来源:网络整理
12-29 来源:未知
01-19 来源:未知
03-16 来源:未知
04-27 来源:未知
08-23 来源:网络整理
12-24 来源:网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