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在线6月24日讯(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立姣)孤独有人陪,困难有人帮,政策落实快……今年4月以来,雨湖区广场街道建设社区联合民政部门,深入推进“三社联动”模式下的特色助老服务,分类分级治理社区老年人的居家养老照料难题,营造了浓厚的助老氛围,让老年人的生活更温馨。
政策服务送上门
建设社区的居民以江麓职工及其家属为主,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1800人,是一个居住群体集中、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社区。其中,社区9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失独老人共有57人。因行动不便等原因,一些困难老年人、高龄老人在申请低保、特困、临时救助、残疾证办理、家庭适老化改造、高龄老人生活补贴等保障和福利时,往往资料难以收齐,影响各项补贴的发放。
针对这一情况,广场街道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联合专业社工机构开展服务项目,为有需求的困难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及时无缝对接、落实,让老人及时、便捷享受各项民生保障政策。
在协助政府快速落实各项老年人保障和福利政策的过程中,社工结合自身专业优势,链接社会资源,帮助老人解决各种难题,让其感受社会的温暖。70多岁的王大爷因中风瘫痪,大小便失禁,护理垫成为必需品,但家庭经济条件又承受不起。街道社工站的社工得知后,立即联系其所属的湘潭市东西方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寻找资源,让老人得到了捐助,使其家人减轻了经济上和身心上的压力。
身边人保护身边人
老年人照顾不足,日常安全难保障,建设社区充分整合辖区资源,倡导“低龄老人服务老龄老人”,引进专业社工机构,组织发起、建立一支“老伙伴”志愿者服务队伍,为老人服务,定期上门探访、帮助高龄、空巢、失独老人参与社区活动,让老人有安全感,内心踏实,同时营造“敬老、爱老、孝老”氛围。
“他们随时帮助老人解决生活上的各种‘麻烦’,很贴心。”前几天,82岁的刘银珍老人要去株洲女儿家住一阵子。不巧的是,家里热水器水管漏水。“老伙伴”志愿者文迪兰接到任务后,迅速帮她找人处理,让她得以及时、放心出行。
“老伙伴”在日常生活中为老人保驾护航的同时,协助社区开展丰富的老年人活动,减少老人特别是独居老人的独处时间,降低危险发生概率。
文迪兰告诉我们,老年人独自生活容易发生意外,最怕的是摔倒了没人扶,病了没人管,死了没人发现。今年5月下旬,辖区内一位患有糖尿病和抑郁症的独居老人在家中去世,就是每天去敲门邀她散步的“老伙伴”罗兰珍及时发现的。
文迪兰说,“老伙伴”虽然不能完全弥补家庭照料的缺失,但能保住老人最后的一点体面,也算是遗憾中有安慰。目前,社区也在组建另一支队伍——单元楼“敲门人”。今后,每个单元都会有一名敲门人,负责每天到空巢、失独老人家“敲敲门,问声好”。这样既可以营造邻里互助的良好氛围,也能更进一步地完善老年人突发问题的处理机制。
邻里互助情意浓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老伙伴’。”无儿女,亲人不在身边,76岁的聂菊翠患有肠癌,听力也不好,生活有很多不便,她说,邻里对她格外关心:凉席搬不动,姐妹特意上门来帮忙清洗;出门买菜、逛街,只要一声喊,老姐妹随时来相伴;手上提了重物,“老伙伴”见了,不等开口直接送到家。“有他们在我身边,我真幸福。”说起邻里情,聂菊翠笑得很开心。
聂芝兰曾因儿子意外去世而不愿与人接触。她说,是老姐姐形影不离的陪伴让她不再那么封闭。现在,她成为了一名“老伙伴”志愿者,力所能及地给其他老人提供一些方便和帮助,充实自己的生活。
6月19日临近中午,建设社区的小会议室里,“老伙伴”志愿者、社工、社区工作人员还在热烈商讨“端午节”活动安排及近期老人们的各种心理和生活上的需求问题,需要完善、充实的助老服务内容和队伍等。
社工机构项目负责人表示,现在,小区内助老服务氛围越来越浓厚。他们还将不断协助社区居民挖掘潜能,增进邻里情和亲情,织就一张更密更牢的老年人服务网。如组织每个单元楼居民定期和不定期举办座谈会、生日会,开展各类敬老活动,组织老人以兴趣小组的形式聚在一起学习智能手机、防摔、防诈骗、健康保知识等,在增进邻里情谊的同时,让老年人拥有一段幸福的晚年。
07-30 来源:未知
08-27 来源:未知
03-21 来源:网络整理
04-06 来源:网络整理
04-27 来源:未知
08-23 来源:网络整理
12-24 来源:网络整理
01-27 来源:网络整理
01-27 来源:网络整理
04-22 来源:网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