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汉新第二次拍的肺部CT中,两片卵石状的白色的区域越来越大,后来几乎看不到黑色。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彭志勇介绍,“白色区域越大,病人肺部功能越差”。接诊的同济医院的医生告诉马美莲, 双肺病毒性肺炎,病情严重,“要动用一切关系住院。”
1月28日,因为在同济医院没有挂上号,马美莲只好又带着丈夫去了附近的武汉普爱医院发热门诊。“从来没见过医院那么多人,排队的人可以把病房大楼绕一圈。”
医生让陶汉新在诊疗室观察,但护士告诉马美莲,连诊疗室也住满了。心急之下, 马美莲闯进了诊疗室。“我们只是呆在这里,万一有什么事,你们可以分一点氧气给他,肺炎患者一口气上不来,就完了。”马美莲跟护士争辩起来。
马美莲看到,诊疗室床位都躺着患者,地上还躺着两个。最后,丈夫还是没能进入诊疗室。
马美莲说,丈夫曾多次出现呼吸困难,甚至抽搐。1月29日晚上,她带丈夫回到同济医院发热门诊救治,门诊大厅外随处可见挂点滴的患者,有的坐在台阶上,有的坐在车里输液。
为了吸氧,他们自带折叠床到门诊走廊上“蹭住”。
当晚,同济医院的保安推出第35个氧气空罐。新的罐体接连送来,供挤在椅子上输液的病人们使用。20多米长的过道,摆着七八张折叠床。“都是在等床位的人。”
1月30日中午,同济医院的医生给排队的患者扎针输液,这条队伍一直排到发热门诊大门口。
当天,记者探访武汉市多家定点收治医院发现,几乎每家医院的发热门诊都排着长队,人们拿着CT戴着口罩,焦急等待着。
武汉第九医院发热门诊大厅导医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床位早就满了”;定点医院武汉市第七医院门前也贴着“床位已满”的通告;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监护室主任彭志勇也告诉记者,“都是刚转走一个,马上就进来一个”。
1月30日中午,武汉第六医院,发热患者排着长队等待就医。
“20多名医护对接6万社区居民 ”
根据7号通告,全市各社区负责全面排查所服务辖区发热病人,并送社区医疗中心对病情进行筛选、分类。对于需要到发热门诊的病人,各区统一安排车辆送达指定发热门诊就诊。
马美莲家所在的街道书记告诉记者,按照分级诊疗程序,他曾把陶汉新的病情反馈到社区医院,由他们联系床位,负责转诊。“医院床位确实紧张,我每天都在帮他们申报,到现在五六天了,还是没有。”书记说。市长热线的工作人员告诉她,会将情况反馈给硚口区,24小时回复。
但马美莲一直没有接到这通电话。
她所在社区的硚口区汉水桥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只有20多名医护人员,却要对接6万名社区居民。这里甚至不能验血,只能量体温开药。工作人员称,负责血液检测的医护人员无法到岗,“一个出现发热,在家隔离了;另一个春节前回老家,现在回不来。”
自称体温37.5℃的市民前来咨询,值班医生建议他“吃点抗病毒的药和抗生素,回家继续观察,如果出现持续发热,再来社区医院报备。”
记者走访发现,不少承担分级诊疗初筛工作的社区医院面临救治困境。
1月29日,林梅一家所在的青山区钢花街西区社区卫生院空空荡荡,只有两名咨询患者。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只能给你扎下手指头,验下血,做血常规初步筛查。打不了针也输不了液,建议你还是去第九医院,他们那里什么都能查。”这意味着,即便是疑似病例,也需要患者自己想办法去定点医院就诊,因为这里也“没有转诊车”。
相比之下,九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显得繁忙。1月30日下午,医院门口一辆警车正在待命,两名量体温的工作人员正在逐一登记就诊者体温。为了避免交叉感染,他们要求只有发热患者才能进门。
记者在登记表上看到,一上午就有30多位居民来过这里。工作人员介绍,社区医院的功能就是初筛,如果患者血检指标和体温都有新冠肺炎的可能,他们将安排车辆转运到离这里最近的定点医院,“我们比其他社区医院好一些,卫健委给了一辆转诊车。其他社区医院可能都没有。”这辆转诊车,上午已经送了十几趟,都是疑似病例。
在一位不愿具名的社区医院工作人员看来,分级诊疗减轻了部分压力,但疑似病例还有很多,所以才会导致各定点医院床位不足、人满为患。
1月30日,马美莲所在的社区医院,因相关同事无法到岗,只能提供体温测量和开药。
社区医院:物资紧缺工作压力大
除了病例转送问题,多家社区工作站还出现了防护物资紧缺、工作人员超负荷工作的情况。
07-30 来源:未知
08-27 来源:未知
04-27 来源:未知
08-23 来源:网络整理
12-24 来源:网络整理
01-27 来源:网络整理
01-27 来源:网络整理
10-20 来源:未知
01-27 来源:网络整理
03-24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