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护士”来了,三甲医院约吗?

  “网约护士”来了,日常护理工作已十分繁重的三甲医院护理人员,有余力成为“网约护士”吗?而且,按我国物价核定标准,一、二、三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不同,那么,当护理服务“触网”后,护理服务价格是否也将拉开差距?事实上,定价、人员配置是决定“网约护理”长远健康发展的两大关键问题

  今年夏天公布的《上海市“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为充分发挥优质护理资源作用,在‘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区同时开展护士区域化注册管理试点工作,鼓励二、三级医疗机构护士到基层医疗机构和社会医疗机构执业,为出院病人、慢病病人和老年病人提供延续护理、居家护理等。”

  换言之,“网约护士”来了,市民不只可以在手机上“点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还可能“网约”瑞金医院、中山医院等三甲医院的护士。问题是,日常护理工作已十分繁重的三甲医院护理人员,有余力成为“网约护士”吗?

  而且,按我国物价核定标准,一、二、三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不同,那么,当护理服务“触网”后,护理服务价格是否也将拉开差距?事实上,定价、人员配置是决定“网约护理”长远健康发展的两大关键问题。

  “网约护理”给三甲医院急诊“解压”

  对于上海的这份“互联网+护理”方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仔细研读了,他说:“不要小看‘上门护理’,这项工作很有意义。”作为急诊医学专家的陈尔真请记者关注各大三甲医院急诊室里那些滞留的病人。

  “为什么总有病人滞留在急诊?医院环境噪杂,还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要不是没有办法,谁愿意长期睡在医院?”在陈尔真看来,病人滞留急诊,其实很无奈,因为有许多护理服务,比如导尿管、鼻饲护理等,家属不会操作。他认为,“网约护理”的推进,有望让一些长期住院病人回家,不仅有助于缓解急诊的压力,将急诊的优质资源腾出给更加需要的病人,也可以让患者在家里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正因如此,陈尔真对“网约护理”格外关注。他告诉记者,“网约护理”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像瑞金医院这样的大型医院就有护士上门给患者打针、开展压疮护理等居家护理服务。后来,由于护士们工作量大幅上升,“上门护理”不再普遍开展。

  之所以提及这段“网约护理”的“前世”,陈尔真意在强调,三甲医院若要参与“网约护理”,不是要去和下级医院的护士“抢饭碗”,而应带着健康全程管理的理念与各级医疗机构开展康复护理合作,让术后患者、出院患者回到社区后获得连续的医疗健康服务。

  这一点获得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护理部主任姜丽萍的认同。在她看来,如何用好“网约护理”政策,为患者提供延续的医疗服务,很重要。“比如,在新华医院看病、接受过手术的患者回家后,遇到问题,社区未必掌握患者的具体病情,如果区域医疗机构展开合作,将让‘网约护理’发挥更大的作用。”

  要让护士对“网约护理”有积极性,科学设计绩效很关键

  三甲医院、三甲医院的护士到底以何种方式参与“网约护理”,尚无模式参考。而一个紧随而来的问题是:当三甲医院涉足“网约护理”,价格怎么定?这块亦属“空白”。

  “互联网+护理服务”如何收费,是患者普遍关注的问题。今年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关于“互联网+护理”推进方案中提出,建立“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价格和支付机制,要求试点地区结合实际供给需求,发挥市场议价机制,参照当地医疗服务价格收费标准,综合考虑交通成本、信息技术成本、护士劳务技术价值和劳动报酬等因素,探索建立价格和相关支付保障机制。

  在上海,近年已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网约护理”雏形试点,采取的模式是:每次“点单”后,患者家属前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付费,其中相关医疗、材料费用等原本就有物价标准,上门费80元/单(按本市物价核定标准),然后由护士上门,整个过程不再收费,也不得提供“点单”以外的服务。

  那么,二、三级医院又该如何定价呢?业内普遍认为,当下中国护士依旧短缺,工作量大,要让护士对“网约护理”有积极性,科学设计绩效很关键。

  福寿康(上海)医疗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军对此深有感触:“五年前,国内兴起一波‘网约护士’潮,但由于政策不明朗,也没有很好解决支付问题,这群‘吃螃蟹者’大部分成了‘先烈’。”

相关推荐
新闻聚焦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返回列表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