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对任何一座城市、一个地区,100年,不过是方志上薄薄的一个篇章,但它背后的承载,却饱满而厚重。值此建党百年之际,我们立足上海的每个区,向历史深处凝望,重温红色记忆、回溯发展之路、赓续精神血脉。这其中,有波澜壮阔,也有岁月静好;这其中,有许许多多人、事、物,历经岁月洗礼愈发清晰可见。它们见证了一个百年大党的生生不息,它们塑造了一座城市的绝代风华。
1993年的一天,一场特殊的专题汇报会在长宁区华阳路街道举行。会议只有一项议程:街道干部逐一讲述辖区内92名特困老人的生活现状。
长达4个多小时的汇报会,现场鸦雀无声,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强烈的震动。会后,华阳路街道迅速展开全街道范围的“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走访。
这就是日后闻名全国的基层党建品牌——“凝聚力工程”的发端。以基层党建带动民生改善,“凝聚力工程”将老百姓的获得感,化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
走人间路,聚百家心。无论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白手起家”的长宁,还是如今迈向国际精品城区的长宁,始终不变的,都是那份镌刻在城区基因中的凝神聚力之气。
中山公园商圈夜景鸟瞰。
上生·新所茑屋书店上海首店。 董天晔 摄
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经济腾飞蓄势待发。但在长宁区东部一片居民区里,老百姓的生活却是另一番光景。仍有居民住在简陋的茅屋,十几年来靠捡菜叶为生。也有老人常年瘫痪在床,背上的褥疮同床板粘连。
时任华阳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陈建兴至今记得,曾有一位身患重病的老太太,在街道干部走访时含泪说,自己一辈子没有拍过一张照片,死前能否实现这个心愿。三天后,街道干部好不容易找来一台相机,兴冲冲地上门想为老人拍照,老人却已经离世。
这给了长宁区的党员干部极大的震动。一面是热火朝天建设中的虹桥开发区,一面却是棚户区甚至“滚地龙”,在我国改革开放逐渐深入、经济发展迅速的90年代,人民的生活水平却没有与经济发展看齐,仍有大量老百姓需要关心和帮助。
只有增强党的凝聚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华阳路街道先从最需要帮助的群体着手,仅1993年这一年,街道20余名党员干部就走访了辖区内所有92户特困老人、近200户癌症及重病患者,走访待业待岗人员家庭100余户、动迁居民超过300户,还有返沪知青子女、“两劳”解教人员,无工资收入、无劳保、无老伴人员,甚至重大纠纷户、经常上访户、双下岗户,涵盖了社区工作中能遇到的所有特殊困难群体。
街道干部的力量有限,那就发动社区里600多名离退休党员一同走访。每次走访过后,陈建兴都要求大家汇总归纳问题,制定帮扶措施。
怀着一颗“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的真心,来自长宁华阳的党员干部树立起了上海城市基层党建的一大品牌——“凝聚力工程”。
“凝聚力工程”很快形成了全国影响力。在它的发源地长宁区,涌现出了朱国萍等一批优秀的基层党务工作者,探索了一系列基层社会治理的新举措新路径。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考察调研,听取社区开通社情民意直通车、服务基层群众参与立法工作等情况介绍,并同正在参加立法意见征询的社区居民代表亲切交流。
作为全国第一家涉外居委会,从1996年成立开始,虹桥街道荣华居民区的基层干部常年都要面对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一套居民区党总支自创的“融”工作法,凝聚起了这个有“小小联合国”之称的大型社区。古北市民议事厅、黄金城道街区治理共同体相继成立,让中外居民有了互通感情、增进交流的平台。
眼下,虹桥街道全国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也已成为“全过程民主”重要理念的率先践行者,将经验内涵不断地辐射上海,推向全国。
华阳路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居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练书法、写春联。 舒抒 摄
古北市民中心,虹桥街道全国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
愚园路上的中外市民。
“西进”拓荒
今天的长宁区仙霞路娄山关路路口,曾发生过一件影响中国的大事。
1988年8月8日,位于这里的虹桥26号地块以2805万美元成功出让,标志着上海首次试点土地批租,正式拉开了我国土地使用制度变革的序幕。浦东开发开放初期的一系列土地批租探索,亦深受“虹开发”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初,长宁区的干部群众曾有一句自嘲,说长宁就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要置办点好东西,只能往东面的静安寺或者南京路走。
长宁区自己呢?北面被苏州河“挡”住去路,西面直到虹桥机场,中间都是一片荒地。地处上海市中心的西部边缘,多年来显著的东西城市化差异,让长宁的均衡发展成了一道难题,“向西进”是一条出路。
据长宁区老领导回忆,当听说上海打算在长宁区中部0.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立一个集展览交易、办公商务、餐饮娱乐为一体,承担上海对外开放窗口功能的开发区时,长宁区的党员干部虽然尚不知道要建的万顷高楼具体要“装”什么,但所有人都秉承了一个信念:无论如何都要拧成一股绳,积极配合建设好“虹开发”。
虹桥开发区的推进迅速带动了长宁的天山、仙霞等地区“七通一平”的改善,更直接带动了古北新区的规划建设。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长宁区“依托虹桥,开发两翼”的发展目标更为清晰。一翼是东部的中山公园地区,另一翼是紧邻虹桥机场的市西工业区,即后来的虹桥临空经济园区。它们同“虹开发”组成三大经济团,带动长宁的商业、住宅、工业、科技和民生全方位发展。直至今日,长宁的发展思路仍以这三大功能区为脉络,集聚发展资源,贯通空间纽带。
“虹开发”石破天惊快速推进,“凝聚力工程”基层党建旗帜高高飘扬,看似两件事情,实则“高度重合”。
凝聚力是“基石”,只有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地区发展才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而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
这股聚合之力助推着长宁快速发展。十八大以来,长宁区积极推动产业转型、深化改革创新,在沪首推的“一照多址”“一证多址”改革,跨区域网络市场协同监管,“验放分离、零等待”等创新举措,以及“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等做法,更是先后四次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还催生出了“数字长宁”这一区域产业特色,大众点评、携程、拼多多相继在这片沃土发展壮大。
“凝聚力工程”与时俱进,内涵不断丰富。长宁为企业和政府搭建起了一座结实又温暖的桥梁,使创业者在长宁“创有所依”。在拼多多总部所在的金虹桥国际中心,一个由天山路街道党工委牵头成立的“楼宇治理议事会”,疫情中成为推动楼内企业复工复产的“核心枢纽”。
当下,身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全新战略机遇,“凝聚力”铸就了长宁在经济发展之外,最柔软而又最暖心的“软实力”。
今日虹桥开发区鸟瞰。
虹桥临空经济园区夜景。
今日长宁城区
始终走在前列
回溯历史,位于上海西部的长宁一直不乏神秘色彩。
百年前,兆丰公园还只是英国商人的私家花园,远非今日的中山公园这般24小时向老百姓敞开大门。附近的愚园路上,《布尔塞维克》杂志编辑部深藏于梧桐掩映下的亨昌里,作为土地革命时期党中央的机关刊物,在这里对外输送工农红军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斗争的消息,指导全国的革命斗争。
这里还孕育过一段中国共产党“行走在刀尖”的历史。
1948年,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购进愚园路西端一栋花园洋房。距离洋房700米,就是当时中共中央上海局机关的秘密据点。上海解放前不久,住在愚园路岐山村的任永俭代替弟弟任百尊,向邻居董竹君家送去一个水果篮,里面藏着一封信。这并非巧合,董竹君的女儿和后来创办锦江集团的任百尊都是中共地下党员,董竹君家便是当时中共地下党人隐蔽的会面地点。
任永俭直到去世都未曾知晓信中的内容。但那个年代,这些“隐秘而伟大”的故事,每一天都在愚园路上演。
今天上海的城市新地标上生·新所,百年前曾是外国侨民活跃的“哥伦比亚生活圈”,建筑大师邬达克在这里建造了孙科别墅。1951年,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搬进孙科别墅,新中国的“初代疫苗”开始在这里研发、诞生。70年后,孙科别墅历经修缮向公众部分开放,上生·新所亦成为上海城市更新的样本典范。
新中国成立后,长宁的历史侧写稍稍有了变化,第二产业开始集聚。到上世纪60年代,长宁已经有500余家工厂,著名天原化工厂、上海第一纺织机械厂(原丰田纱厂)、上钢十厂都坐落在辖区内。不少工厂都沿苏州河分布,遍及周家桥、天山、北新泾等街道,厂房的前身也多为近百年前民族工业的代表。
工业集聚带来了两大产物:工人新村和天山路商业街。1950年至1978年,长宁区新建天山新村等住宅群面积近87万平方米。
然而,当历史底色渐深,房屋的老旧也开始显现。长宁区一方面紧抓旧区改造,“十二五”收官前成为上海最先完成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改造的中心城区;另一方面启动城市更新战略,将其与产业发展作为“十三五”期间同等重要的两大区域发展战略。
而今,家住天山新村的顾锦秀和金连生夫妇住进新家已有两年,两位年轻时分别任职于上海第一纺织机械厂和上海第二机床厂,为祖国建设奉献了全部青春的耄耋老人,终于告别了几十年的煤卫合用生活,迎来了长宁覆盖全区的老旧小区非成套改造。今年71岁的侯秀芬阿姨也没有想到,居住了30年的新泾六村老公房小区,如今不仅加装了电梯、换了新水管,还摇身一变成为上海首批“AI社区”,科技真正赋能了老百姓的生活。
在他们的身后,是长宁区2018年提出的养老、教育、卫生“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幸福养老”的理念,为居民安享晚年提供了有力保障。
正如一位长宁干部所说,虽然在城市建设上,长宁区是上海城市化“西进”的拓荒者,但民生发展却始终坚持走在前列。从这一点看,长宁一直都是创新者、引领者,更是“凝聚力”的初心坚守者。
苏州河长宁段中环桥下空间。
《布尔塞维克》杂志编辑部旧址,今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
05-30 来源:未知
06-18 来源:未知
07-15 来源:未知
09-01 来源:未知
09-25 来源:未知
09-30 来源:未知
10-21 来源:未知
10-27 来源:未知
10-27 来源:未知
12-26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