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排污口大排查中,这些高精尖“大显神通”
入河排污口是污染物进入河流的最后一道“闸口”,“闸口”管理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长江水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为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生态环境部决定用两年时间,在长江经济带11省市内完成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并确定泰州市为全国两个试点城市之一。
然而,现实情况是:排污口数量庞大,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实现“应查尽查”?除了严密的工作部署,各种环境监测高精尖设备成了排查利器。现场展出的多款无人机、无人船、大数据在线监测平台等设备,都曾在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中“大显神通”。
在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展台,一台台酷炫的无人机、无人船十分吸睛。“这台无人船一次下水可实时监测氨、氮浓度、蓝藻等9项指标,通过声呐成像,还能够描绘出水下的地形地貌。”这台设备的研发单位是安徽一家智能科技企业,现场该企业研发人员告诉记者,此种类型的无人船目前已在长江排污口排查、太湖水文监测、蓝天救援队应急救援中广泛应用。“如果要确定水下是否有排污口,除了参考水质指标,无人船通过声呐技术也能大致判定。如发现水下某个区域有泡沫和排放的水流,则基本能确定有排污口。”该工作人员解释说。
长江“体检表”来了:实时感知长江健康状况
展馆内,由江苏神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健康长江泰州行动”大数据平台,吸引了很多专业观众驻足。早在去年10月,泰州就在全国率先启动“长江大体检”,创新开展“健康长江泰州行动”。如今,这项行动的许多结果都呈现在了这个大数据平台上。
记者看到,该平台主要分为长江“体检表”、专项行动、决策分析、应急管理和社会监督模块。在长江“体检表”模块,则有一份最全面的长江健康状况“体检表”,现代快报记者看到,这张“体检表”中汇集了长江沿岸排口、工业、农业、航运、码头、岸线、生态和水质八大体检指标。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八大体检项识别出来的异常情况,都会自动生成专项任务,涉及长江的10多个地方部门统一利用平台或APP完成工作,由系统进行数字化调度。比如,平台目前为泰州的饮用水源地部署了带有AI芯片的视频设备,在水源地一级和二级保护区分别建立电子围栏。现代快报记者注意到,点开一处饮用水源地,屏幕上出现了红色区域。讲解人员介绍,这处红色区域就是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电子围栏。“如果有船只闯入、水面漂浮物等异常情况,系统会自动抓拍,并且报警。”
将在沭阳种下2750棵树,来中和大会碳排放
国际生态环境新技术大会自2009年创办至今,已先后举办9届。今年大会一大亮点是:践行低碳理念。据介绍,本届大会将用植树等方式,补充等量的氧气与会议排放的二氧化碳相抵达到平衡。今年6月,生态环境部正式发布《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根据《指南》,今后大型活动可以通过购买碳配额、碳信用或新建林业项目产生碳汇量的方式,中和大型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据悉,这是《指南》发布后,江苏首次在大型活动中开展碳中和。
如何实现碳中和呢?“我们通过对今年报名的参会人数进行测算,将出行、住宿、餐饮,以及场馆照明等可能产生的碳排放量统计出来。”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信息化事业部总监李海波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们还通过以往大会在出行、住宿方面的数据,对今年计算出来的数据进行误差核准。通过计算,2019国际生态环境新技术大会举办期间,将产生462吨的二氧化碳当量。
记者了解到,此次大会碳中和项目,由江苏银行提供资金、由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提供公益造林的技术支持和资金监管。“最终造林地点选择在江苏省沭阳县,共25亩土地,每亩植树110棵,共2750棵。树种以当地特色树种以及当地经济作物林为主,一方面是倡导低碳理念,另一方面也是通过造林为当地带来创收。”他表示,后期,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也会对树木的成长情况进行监督。下一步,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和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还会以此次公益造林为基础,逐步开展碳中和活动。
05-30 来源:未知
06-18 来源:未知
07-15 来源:未知
09-01 来源:未知
09-25 来源:未知
09-30 来源:未知
04-17 来源:未知
05-28 来源:未知
09-11 来源:未知
10-05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