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新投资,美国通用汽车废弃厂址上,大批失业的原雇员重返岗位。这个发生在制造业衰退的俄亥俄州的故事,与当下特朗普鼓吹的“再工业化”很合拍。可讲述故事的纪录片《美国工厂》得到的是前总统奥巴马赞助,要知道他的政治遗产正被特朗普彻底清算。更重要的是,该片主角是中国。
纪录片《美国工厂》海报
该片以美国汽车业为切入口,表现了通用等公司放弃成本过高的本土工厂转向海外,俄亥俄州政府不得不招商引资,迎来中国“玻璃大王”曹德旺。曹德旺的福耀集团着眼于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结合美国能源、税收等优惠,利用通用的厂房和员工,生产拳头产品汽车玻璃,成为美国乃至北美汽车业链条不可或缺的一环。本片虽用浓墨重彩描绘中美员工在性格、习俗、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与包容,故事内核却是不可逆转的全球化潮流。
“玻璃大王”曹德旺
《美国工厂》证明,经济大师亚当·斯密的“经济人”概念依然有效,即人的行为取决于经济动机,人会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各国都倾向于集中生产并出口自身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以节省劳动力,提高生产率。俄罗斯经济专家古萨罗夫指出,美国制造业早就利用统一标准在全球配置生产和销售资源。“拿通用和波音而言,1990年苏联的嘎斯汽车厂、伊尔飞机厂都是它们的劲敌,产量旗鼓相当。可而后数年,美国企业通过国际协作分工,不仅将产量提升3倍以上,还建立全球都可遵循的技术服务水准,把俄罗斯企业远远甩在身后。”
2018年,收到特朗普大笔减税“红包”的通用汽车,仍决绝地关闭本土两家工厂,涉及上万工作岗位。当特朗普呵斥通用总裁巴拉时,得到的回答却是“由于美国消费偏好变化,我们未来只投入较少产能”。与此同时,通用在中国的产能却持续提高。反观中国福耀在美国的工厂,同样从比较优势出发,鉴于玻璃运输难度大,必须围绕整车企业就近建厂。
实际上,《美国工厂》呈现了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图景。美国教授鲍德温指出,全球化第一阶段是“商品跨界”,即一种商品在一国生产比在另一国便宜;如今处于第二阶段“工厂跨界”,即国际企业通过建立全球供应链,直接利用更廉价的劳动力;而即将到来的第三阶段是“服务跨界”,数字化信息技术将使医生、律师、文员、销售员等职业远程工作,加上机器翻译、机器学习和帮助团队轻松协作的软件,意味着更伟大的“全球创新时代”来临。
更重要的是,全球化也让中美经贸关系无法切割,用高关税将美国制造企业从中国逼回,进而与中国“经济脱钩”根本不现实。《日本经济新闻》指出,尽管制造业在美国式微,美企业绩却独占鳌头,2018年利润占世界纯利润40%。因为美国完成了从制造业等实物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代表技术实力的专利和体现品牌力的商标权等无形资产约为4.4万亿美元,是10年前的2倍,远超工厂等有形资产。美国霍尼韦尔公司首席执行官杜瑞哲明确说,公司将由提供飞机零件等产品向提供气象预测软件和飞机监控等服务转变,这就是鲜明例证。
在此过程中,美企海外销售额占60%,其中一大块就是在中国。正如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副教授科尔所指出,中国齐全而完备的工业部门、持续增加的职业教育人口,再加上制度性开放力度加大,注定全球产业链离不开中国。
前奥巴马政府官员、《美国工厂》首批观众之一沙利文表示,经济全球化不可阻挡,面对和平崛起并融入国际社会的中国,美国应摒弃民粹主义,拥抱国际主义。
而被特朗普挤出国务院的前代理助理国务卿董云裳更是直截了当:“美国没有能从经济上孤立中国的能力,两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将美国经济从中国分离出来,美国自身会破产。”
04-01 来源:未知
04-02 来源:未知
04-03 来源:未知
04-13 来源:未知
04-21 来源:未知
04-28 来源:未知
05-01 来源:未知
05-07 来源:未知
08-14 来源:未知
04-19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