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迈阿密先驱报》当地时间3月24日报道,经当地警方证实,佛罗里达州帕克兰市马乔里•斯通曼•道格拉斯高中枪击案中的一名幸存者于上周六晚自杀身亡。
图为马乔里•斯通曼•道格拉斯高中为悼念枪击案中丧生的学生和教职工设置的纪念一角(图:CBS新闻)
死者为该校就读的一名高二男生,他也亲历了去年的枪案发生。但目前暂未对外公布这名少年的具体信息,也不确定本次自杀是否与枪击案相关,警方和法医部门还将做进一步的调查。
这也是继此前西德尼•艾洛 (Sydney Aiello)自杀后发生的第二起幸存者自杀案,在枪案发生中失去最好朋友的她在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幸存者的负罪感作斗争后选择自杀身亡。
这不由得令人担忧,到底还有多少枪案亲历幸存者以及失去亲人的家人、朋友们在经历这样的精神痛苦,他们又该向何处倾诉。
当晚,帕克兰枪击案的幸存者、后来成为枪支暴力活动人士受到关注的18岁少年戴维霍格(David Hogg)立即在Twitter上分享了他的悲痛并写道:
“如果学校和政府再不做点什么,还会有多少孩子因自杀离我们而去”。(图源:推特)
学校并没有立即对此作出回复。24日校董会成员诺拉•鲁伯特告诉CBS新闻说:“当我们在治愈伤痛的道路上前行时,悲痛也继续在我们的社区蔓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才能慢慢愈合人们的伤口。”
尽管自杀细节尚未清楚,但营利组织“SAVE”中担任自杀预防执行董事丹•雷登伯格(Dan Reidenberg)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幸存者的负罪感可能是一个因素。
“正面临毕业的青少年们意识到再也无法同在枪击案中丧生的朋友一起分享这个过程,这种重大事件的发生给他们人生带来了严重的伤害。”他这样解释道。
接连发生的自杀事件也让人们感到不安,这是否会带来传染效应?其他身处同样境况的人在看了媒体的集中报道后是否会效仿其自杀做法?
幸存者自杀的做法再次将如何有效应对灾难后引发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这一问题摆到了人们眼前,迫使所有人重视它缓慢且长期持续给人带来的致命影响。
“第二次听到幸存者自杀的消息了,真的很心痛!请一定要求助啊!也让我们多一点关注,去倾听他们,大家要彼此温暖啊!”
“如果你认识帕克兰枪击案幸存者或是其他枪击案幸存者,请伸出你的援手吧!多多关注他们”
网友们纷纷呼吁人们应更多关注那些尚在经历痛苦的幸存者们(图:推特)
尽管每次灾难或事故发生时,相关的心理援助专家团队会及时赶往事件现场展开心理疏导、咨询援助等相关工作。但经常被忽视的是当个体经历或目睹了重大创伤事件后,其可能导致的精神障碍有的会延迟出现并在此后较长的时间内持续不断地反复折磨和困扰其本人。
同时,带来的伤害除了事件本身带给人的痛苦,面对他人离去的悲痛、媒体不恰当甚至违反伦理的报道方式、接受心理援助时受到的二次伤害或是周围人的态度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当事人。
伤口被无情地撕开,却没有愈合它的能力。
部分人会像此次自杀案件的主人公们一样始终持有幸存者的内疚感(Survivors’ Guilt),正如自杀女孩西德尼•艾洛母的母亲说西德尼抗拒去学校,对朋友不幸遇难一直耿耿于怀。
这也属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尤其常见于经历过重大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人群中。
不同经历带给人幸存者内疚感的强度以及持续时间也会因人而异。但潜在感觉是共通的,即陷入一种“别人去世,自己却活下来,或者别人去世,自己也不配活下去”情绪中,激起个人自杀倾向。
青少年尤其容易受到这种情绪的困扰。因缺乏完整的认知能力,他们无法有效理解和看待所经历的事情和处理自身情绪,对周遭的人和事务又极易敏感。在没有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的情况下,他们要么选择类似自杀这种极端方式,或者造成这种消极的灾难认知持续影响至终生。
对此,丹•雷登伯格(Dan Reidenberg)强烈建议道:对成年人、老师和同龄人来说,了解青少年自杀的警告信号是很重要的,这些信号包括学业成绩的变化,以及带有轻生倾向的语言、行为等表现。
04-01 来源:未知
04-02 来源:未知
04-03 来源:未知
04-13 来源:未知
04-21 来源:未知
04-28 来源:未知
05-01 来源:未知
05-07 来源:未知
04-19 来源:未知
04-28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