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副局长陈士渠认为,当前,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骗局很多,常见的保健品骗局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采取免费赠送鸡蛋、生活物品等方式,向老年人宣传保健品业务,以销售保健品骗取押金的手段实施诈骗;组织所谓“专家”进行免费“健康讲座”,现场对老年人免费体检,然后说他们患有各种疾病,夸大产品疗效,高价推销保健品进行诈骗;组织免费旅游,以高价购买保健品可以投资入股为由诈骗老年人钱财。此外,除了以上形式的保健品诈骗,还有一些诈骗老年人的手段,如投资养老项目诈骗、“民族资产解冻”诈骗、假冒熟人以及假冒公检法等国家工作人员实施电话诈骗、看病消灾迷信诈骗、古玩诈骗等形式。
这些诈骗手法利用了老年人的一些弱点来实施诈骗,形式多种多样,需要警惕。公安机关提醒广大老年人树立正确的养老、保健、投资观念,如果患病要去正规医院接受正规医疗,不要自行购买保健品来治病,很多保健品往往会夸大疗效说能治各种病甚至疑难杂症,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遇到推销保健品时,切莫贪图小便宜,不要轻信所谓“专家”的讲座,遇到这些情况要多和子女沟通商量。
很多老年人上当受骗之后不报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这些老年人深信所谓“专家”。一些犯罪分子假冒“专家”专门讲一些老年人没听说过的专业知识,夸大一些病情的危害,让老年人觉得问题十分严重,对“专家”的话深信不疑,有的甚至被公安机关告知遭遇了诈骗犯罪,仍然觉得自己没有被骗。
第二,注重“面子”。有一些老年人其实发现自己被骗了,但是自尊心比较强,害怕别人知道被人笑话,所以不愿意告诉别人,也不愿意去报警。
第三,信息闭塞。多数老年人获取外界信息的方法比较有限,对一些新事物、新知识不能及时了解掌握真实情况,当犯罪分子利用新技术、新手段进行诈骗犯罪的时候,老年人往往不能及时发现自己被骗,有很多人都是公安机关联系核查情况时才发现上当受骗。比如现在很多诈骗犯罪团伙以公司化模式运作,有的甚至在很高档的写字楼租了办公场所,有的是在街头繁华的地方包了店面、打了招牌。很多老年人认为公司规模这么大,有正规办公场所,有正规的店面,不可能骗人,但实际上在正规场所办公、有店面并不说明这就是一个正规公司,有可能是实施诈骗的公司,老年人必须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