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晚,来自武汉大学的山东姑娘王琇琨,作为中国青年志愿者代表,在联合国“共同应对新冠病毒”网络研讨会上,全英文讲述了自己在疫情期间的经历。
4月17日,这个被联合国、人民日报、央视纷纷点赞的95后武大女生“冲”上微博热搜榜第二!
王琇琨在研讨会上向各国青年介绍了中国的战“疫”经验,分享了她在疫情期间组织志愿活动、为医务人员子女提供线上辅导的经历。
王琇琨发言完整版视频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23岁的王琇琨用自己的行动,为一线医务人员子女的成长护航。“未来我也想进入联合国,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为更多的人提供帮助。”她说。
网友表示:“这才是中国青年应有的模样。”
1997年出生的王琇琨目前就读于武汉大学德语专业研究生一年级。她高中毕业于济南外国语学校,以年级前二十名的成绩保送到上海交通大学德语专业。本科毕业后,王琇琨又考上了武汉大学德语专业研究生,并担任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研究生会主席、武汉大学研究生会文体部副部长。
疫情暴发初期,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在全国各地打响,武汉大学第一时间组建了疫情防控青年突击队。这激起了王琇琨“做点什么”的想法,第一时间就报了名。
在与中南医院医护人员联系物资捐献时,武汉大学青年突击队队员得知医护人员担心家里高三孩子的学习,于是便从这个需求入手,筹备了“与逆行者同行·为奉献者奉献”志愿服务一线医务人员子女关爱行动。包括王琇琨在内的队员们招募、组织青年志愿者与一线医务人员家庭结对,为年龄在5至18岁的青少年提供在线家教和心理疏导,陪伴孩子们度过这段特殊时光。
志愿者招募的倡议书一经发出便迅速得到了武汉大学师生的积极响应。这则通知发出48小时,阅读量超过16000次,首批报名志愿者超过2500名。第一批近千人的志愿者队伍中,99.6%为90后,00后近半数。
志愿者在进行线上家教
从2月初到3月底,王琇琨不断匹配、对接医护人员家庭和志愿者,进行上课方式、课程内容、心里陪护等方面的创新,建立不同项目组,挖掘志愿者和孩子们的故事,对接武大附属学校的老师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同时自己也要备课。
凌晨2点左右是家长们回复消息的高峰时段,因为一线医护人员的换班时间正是凌晨两三点。为了快速完成信息的筛选匹配工作,王琇琨每天处理上万条信息,深夜开会、深夜回复医务人员、熬夜到凌晨三四点,成了她的生活常态。
包括王琇琨在内的志愿者们立足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发挥个人学科优势,联动附属学校、研究生支教团和教育行业校友力量,在学业辅导答疑的基础上强化兴趣培养和习惯养成教育,首创了线上辅导一线医务人员子女“五个一”方案,即“一个小组对接一个家庭”“一人一计划”“一科一备课”“一日一反馈”“同读一本书”。
除了线上教学,武汉大学青年突击队还通过心理帮扶、文化宣传、信息服务、后勤服务、医疗服务等多个方面,凝聚战“疫”合力。
除了王琇琨所在的家教志愿服务组,后勤服务组、医疗服务组,信息服务志愿服务组等多个小组的青年志愿者,都在为武汉战“疫“出一份力。
截至目前,从武大附属医院到武汉市其他医院,再到全国援鄂医疗队,武汉大学的1378名志愿者们分三批服务着100多家医院和全国援鄂医疗队的641个一线医务人员家庭。
04-11 来源:未知
04-22 来源:未知
04-25 来源:未知
06-01 来源:未知
06-22 来源:未知
07-04 来源:未知
07-07 来源:未知
07-09 来源:未知
07-16 来源:未知
07-30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