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始于创新,涨于沉淀。等待未来的硬科技诸行业,在2019年迎来了不少“拐点时刻”,有的迎来了发展元年,有的是在厚积薄发,而有的则是在冰火交融中理性狂奔。比如5G、芯片,成为业界相聚必谈的蓝海市场,而与此同时,也有不少自动驾驶、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在波澜依旧中跌跌撞撞地前行。
时至年终,这一场竞赛中究竟有着怎样的发展和变化?腾讯科技联合投中网CV智识发起《沉浮2019》系列策划,一起回顾AI、芯片、5G、脑机科学、造车新势力等几大主要前沿科技领域,在2019年发展进程中的沉浮事迹。
今天是《沉浮2019》系列之第三篇:《沉浮2019: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难、车企频频联盟,出海成新出路?》
作者:韩敬娴
编辑:张丽娟
2019年,“变”字贯穿始终。微观到自动驾驶,大大小小的变化随处可见:内讧、裁员、抱团、转换赛道......碰撞与挣扎中,有的黯然离场,有的留下观望,还有的正风光无两。
临近年末,OEM纷纷立下Flag:2020年量产L3自动驾驶车辆。
虽然并不是人们期待的那种一步到位的“真”无人驾驶,但如果我们将这当作“渐进式”自动驾驶第一阶段的结果验证,那么行至量产前夜的2019年,似乎正处于“凌晨两三点钟”的黑暗期。烧钱不止,落地挑战加大,以及资本环境下行带来的焦虑,构成了行业的主要情绪。
从头部公司的发展来看,Waymo虽一贯保持了自己“先锋”的风格,在凤凰城的推出了无人驾驶商用服务Waymo One并开始尝试不再配备人类安全员,但依旧是在小范围内进行。
而其它几家在自动驾驶领域活跃的公司的商业化扩展步伐明显放缓。GM Cruise CEO丹·阿曼(Dan Ammann)就公开发表博文表示推迟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
国内的BAT巨头则将更多的精力分配到了车联网领域上:百度的Apollo,腾讯的“四横两纵一中台”智慧出行战略,阿里的AliOS。
另一些初创公司开始转向限定场景的自动驾驶业务,传统车企则将重点放在了辅助驾驶功能上。
有的离开,有的留下
“投资机构的投资偏好从追风口>追成长>求稳健,转变成求稳健>追成长>追风口。”
资金流动形成洋流,影响了身处其中的每一个参与者:从Robotaxi赛道出来的业内人士吐露“赛道太难,得降维做更容易落地的场景”;原本被L4压制的ADAS赛道融资信息多了;L4经验丰富的团队在有能力做L4的情况下也主动降维,选择了Tier 1的商业定位。
“自动驾驶行业已经过了靠PPT或者一辆林肯MKZ画饼融资的时代,开始进入阶段性商业化落地,这会倒逼行业价值回归。”鼎晖副总裁刘伟对CV智识表示。
在这场“价值回归”与技术周期的缠斗中,交织了太多功成名就的渴望、“活下去”的刚需、保持“头部”的压力……过程充满碰撞、取舍与挣扎,甚至行业的巨头公司也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1月,苹果公司确认自动驾驶汽车部门裁员 190 人;Roadstar爆出团队内讧,并最终导致关门;6月,吴恩达参与运营的Drive.ai被收购。
下半年,风波也并未止住。10月Uber确认自动驾驶裁员消息;12月,激光雷达鼻祖Velodyne,正式决定裁掉中国北京的办公室超过20名员工。
爆发的种种事件背后,原因虽各有不同,但总结下来都扣着“落地”的帽子。“变不了现,这是最大的问题”,一位自动驾驶资深投资人士告诉CV智识。
要想实现全自动驾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包含汽车的软硬件水平、道路、法律法规、城市规划等多个方面问题。
从技术上来说,目前自动驾驶更多是在相对固定的区域内试运营或者测试,而更复杂的场景:恶劣天气、暴雨风雪、人流混杂的路口、突然的加塞等,自动驾驶还面对着巨大的挑战;从政策法规上来说,国内各地政府仍是“希望稳步走”,政策松绑仍需等待;另外,传感器的成本居高不下,供应量吃紧也会影响落地速度。
根据美国斯坦福大学的预测,真正实现L4的高级别自动驾驶,节点应该在2020到2025年,而且最先是在卡车、共享出租车等专用车辆上实现。对私家车而言,L4级的自动驾驶应该在2030年左右的节点,而L5的自动驾驶至少要等到2035年以后 。
因此我们能够看到,尽管各车企都在着力研发,但仅有少数量产车型配备自动驾驶技术,自动驾驶级别仅为L1、L2级别。而L3级别的量产车型,车企给出的时间表则是2020年。
“乘用车OEM的这些Flag受上游Tier 1的影响,因为OEM集成各家技术,自己的研发能力有限,而比如Bosch就有个全家桶套餐,号称提供L2/3能力,预计2020年量产。” 从事自动驾驶投资的周洋告诉CV智识。
03-18 来源:未知
03-27 来源:未知
04-01 来源:未知
05-12 来源:未知
05-29 来源:未知
04-08 来源:未知
05-26 来源:未知
06-22 来源:未知
09-06 来源:未知
11-05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