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个卫星的智能化为智能卫星星座系统的搭建奠定了基础,而从孤星迈向星座还要解决好两大问题,一是实现稳定的星际通讯,二是达到星际运算能力的最优化。
“两颗星之间的距离平均为数千公里,并且处于相对高速移动中。”关于星座间的联络,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利介绍,两颗星之间完成建立联系的瞬间精准还只是第一步,稳定地在严苛的太空环境下保持均一、持续的联系和不掉线,对星间通信设备提出了更高要求。
杜利介绍,建立星间通信链路并保持链路稳定是一项最关键的技术。两颗卫星始终处于相对高速运动,要成功建链并保持稳定需要瞄准、捕获和跟踪。
“星间激光通信是极远距离、极弱信号的探测,其技术难点来自于超远的距离、链路的动态变化和复杂的空间环境。”杜利说,由于距离超远,星间可采用激光通信技术,这就要求发展功率大、功耗低、线宽窄和温度稳定性好的激光器模块、超高灵敏度的光电探测器,以及高速光电转换器件。
在星座系统规模上,杜利提醒,一般来说,如果单星质量在百十公斤以下、单一功能的卫星,其投入成本不高,几十、几百颗星座的投资、建设、运营还是可以承受的,以好的商业模式长期运营也可以盈利;但如果单星质量到了吨级,甚至数吨级,其结构和功能往往比较复杂,制造成本很高,其星座系统的建设、运营、管理就更复杂,整个系统投入资金很大,一般很难用商业航天模式去解决,此类商业航天项目通常获利困难,不易成功。
04-20 来源:未知
05-06 来源:未知
05-25 来源:未知
06-18 来源:未知
11-12 来源:未知
11-21 来源:未知
04-24 来源:未知
05-22 来源:未知
05-26 来源:网络整理
06-10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