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使创作的香火延续不断,则必须同时拥有两片海,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的海洋可能更加重要,没有这片海,生活的海其实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它最多也就是一片海而已,是一片空海,是不能发生捕捞的……”
第七届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启动之初,大赛评委会主席曹文轩曾为选手们写下如上的一封信——《我是一个捕捞者》,强调创作者要像一个捕捞者一样,通过书本知识获得创作的能力,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捕捉获得创作的素材和艺术的想象。
此次论坛意在唤醒语文的耳朵,让青少年回到语文的根本——阅读和写作——细读文学经典。关于细读,曹文轩分享了他的细读体验和思考过程。比如“等待”这个词,从比赛开始到今天,曹文轩称,自己也一直在“等待”,等待与年轻的写作者们在他成长的地方——江苏盐城草房子乐园面对面地讲文学、讲读书、讲写作……但这样的等待终究因为疫情成为遗憾。不过这就是这个词的魅力,当你“仔细解读这个词,你将会发现这个词是多么的重要,你将会发现我们人类的一生其实就是一个词,由一个一个的‘等待’组成了我们整个人生,从我们出生到我们离开这个世界,其实就是‘等待’这个词的无数的连接。”
除了文章要细读,曹文轩强调要“细看世界”。“文章是你看了这个世界之后写出来的,你要写出来好文章,你就要仔细地去看生活,这个非常重要。”讲到萨特描写一只苍蝇——一只瘦小的苍蝇在长途汽车里头飞来飞去,曹文轩说:“我们都见到过苍蝇,但是大概没有一个同学观察过苍蝇在体型上分两种,一种是瘦小的,一种是肥胖的。可是别忘了,萨特是一个什么人?萨特是一个哲学家,他研究的问题是天有多大地有多大。但是当他观察世界的时候,他又仔细到那个程度。所以你要把文章写好,你就要非常仔细。”
决赛的题目有两个,题目一是:请以“动物园门外”为主题,创作一篇作品,题目自拟,文体和字数不限。题目二为:西晋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彪在《庄子注》中说:“天下无方,故所在为中;循环无端,故所在为始也。”请就此展开思考和联想,创作一篇作品,题目自拟,文体和字数不限。
评阅过多届北大培文杯决赛的“老”评委徐则臣表示,在阅卷过程中有“惊喜”,也有“遗憾”。他说,这次大赛评委老师们普遍感觉,“文章涉及我们当下生活的相对来说比较少”。
他总结原因大概有三,一是孩子们想要对“当下的日常的这种热气腾腾滚沸的现实,在第一时间总结出一些问题”,“相对来说的确是很困难的”;其次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很难把它文学化”,但正因为它难写,“恰恰可以看出来一个作者的文学能力”。徐则臣希望,“孩子们以后在写作中,要尽量认真地盯着自己的身边、盯着自己的问题,看得足够久、足够深,才能把它的文学性转化出来”;另外,文学经典的传承是写作者非常重要的责任,“写作不仅仅是写一篇漂亮的文章”,更多的是要“从写作认识我们自己”。所以,“更需要写自己身边的事,写自己对这个世界最真实的那种感受,要及物,要不断地拿自己下手”,“我觉得以后我们的写作还是尽量地从远处往回拉一拉,当然写远处写得好也很好,但是所有的远处最终都是为了我们的身边”。
邵燕君还给深陷“经验贫乏”困境的写作者们提出了两个具体的实操建议,一是,三五好友组个小群,或者发朋友圈只让这几个人看见,总之就是说每天写300字、500字,安利一个电影,写一篇书评,写什么都可以,就是互相鼓励坚持去写。二是,做一个采访录,比如看网络文学的年代文,“就把这些年代文推给那些曾经有插队经历的父母和叔叔阿姨,让他们看看年代文,然后让他给大家讲讲自己插队的经历,你小时候生活的故事,可以延展到去采访你的父亲,你的母亲,你的姨,你的叔叔,你的爷爷奶奶……让他们聊聊他们过去的生活。”
高秀芹提到北大培文杯顾问、北京大学教授谢冕先生对于培文杯的寄望——文学的希望,在未来,在青少年。那青少年的强项是什么?杨早说,就是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新奇感。“青春写作最大的好处就是你可以放开思想,尤其我们不是高考的作文题,不需要顾忌说阅卷老师心里有一杆秤非要写成什么样子,抛开这个东西尽情地释放。我觉得,这个也是北大培文杯这么多年来一个主要的追求,我们需要发掘一些真正地对文学也好对中国的语言也好,需要对文学从小就建立一种既亲密又敬畏的这种感觉,它不再是一个工具的问题,也不再是一个制度化的东西,它应该是跟每个人的生活、跟每个人的独特思想紧密相关的那么一个追求。”
07-22 来源:未知
07-25 来源:未知
09-28 来源:未知
10-09 来源:未知
03-05 来源:未知
04-11 来源:未知
12-27 来源:未知
02-01 来源:未知
07-08 来源:未知
07-08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