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晚
在大隐书局创智天地店b1大屏处
举办“大隐·五角场”人文讲坛第十一讲
第十一讲由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正宏讲述《漫谈东亚汉籍里的“孝”》,对“孝”从学理上进行追根溯源。
陈正宏教授讲座现场照片
关于“孝”的解读
“孝”字在中国古典文献里早已有之。据考证,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孝”字,且跟现在的“孝”字比较接近。周代经文中的“孝”字,上面两横一竖,下面一个弯钩,很像一个小孩背着老人,腰都直不起来,这是关于“孝”的最基本的形象。
在中国最早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中,对于“孝”字,是这样解释的:“善父母为孝”。这话翻译成现代汉语,便是:“待父母好就是孝。”但是,具体的关于“孝”的理解,中国人十分推崇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家们对“孝”观念的阐释,其中以孔子对于“孝”的解释为代表。孔子对“孝”的理解可概括为“无违”二字,何谓“无违”?即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思,具体来说,就是要“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这里面“礼”字非常重要。
中国传统社会中,“孝”不只是简单的情感问题,还是一个伦理问题、政治问题,甚至是法律问题。这跟我们当下理解的孝顺父母,就是对父母好是不一样的。我们古代出现的很多孝子故事,为什么会出现那样的孝子,必须要理解中国传统语境里这个“孝”,它是有一个特有的界定的,而这个界定对现代人来说是比较残酷的。
陈正宏教授讲座现场照片
《孝经》与中国古籍里的孝行录
《孝经》是阐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关于它的作者是谁?写于什么年代?历来说法纷纭。有说是孔子的学生曾参写的,也有说是曾参的学生写的。现当代的经史学家经过周密的考订认为,《孝经》应当是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七十弟子的门徒所作,具体为何人则不能确指。今天流传下来看到的《孝经》,基本是唐代以后的版本,尤其是清代刊行《十三经注疏》,收录《孝经》之后。我们现在所说的《十三经注疏》里的《孝经》,这个《孝经》其实是一个政治性读物。它提到“孝之始,孝之终”。所谓“孝之始”,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作为子女是不可以毁伤的,这是子女行孝的最低标准。而“孝之终”,则认为孝的终点是子女要立身扬名,入朝为官。在整个社会上的流传这个文本的《孝经》,除了读书人在读,普通老百姓不大探讨。普通老百姓真正理解《孝经》基本上依靠的是一图一文的长卷,比如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北宋时期著名画家李公麟画的《孝经图》。
前文说过,《孝经》除了政治性问题、伦理性问题之外还有法律问题,如“子曰五刑之属三,罪莫大于不孝”。在中国的法律系统里,法律行使的比较完整的要数唐律。唐律中有十恶,也就是中国人俗称的“十恶不赦”,其中有一恶就是不孝、在清代,如果父母控告子女,是不需要通过审判就直接可以定罪。那个时候的孝刑,不是简单的情感问题,完全就是法律问题。
随着封建帝王和儒家士人对孝道的宣传,导致了一些劝孝书在民间的流行与传播。明朝前期永乐皇帝编辑《孝顺事实》一书,从历史记载里面选取207位孝子,对每个人的故事进行简单叙述,并在每个故事后面加两首七律的诗歌咏孝子。虽然永乐皇帝编辑的非常辛苦,但是影响不大,真正在中国古代影响比较大的是《二十四孝史》,关于《二十四孝史》有三个系统,一是以元代以前流行的“二十四孝义图”为基础的《孝行录》系统,二是元末郭居敬编《二十四孝诗选》系统,三是明万历以后流行的《日记故事》系统。整个普通老百姓的眼里真的讲“孝”,或者怎么理解“孝”的,在《二十四孝史》中均有所体现。
讲座现场照片
朝、越、琉、日汉籍里的孝行故事
汉字文化圈在19世纪后期之前都是非常厉害的,相当于中世纪的拉丁文文化圈和现在的英文文化圈。汉文跨出中国的国境,在当时的周边国家中作为一个共通,甚至是正式的官方文字在使用。因而, 在东亚汉籍的文化圈里,中国书籍通过颁赐、求购和贸易三条渠道向周边国家传输,现在我们看到的中国的书和周边国家的书,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原发性的中国本;第二类,综合继承中国本而又有各自创造的日本本、朝鲜本。日本和朝鲜两个国家受到中国文化影响,但是它有强健的消化力,形成了自己的系统。中国的古籍有百分之七十都传到了日本,主要是通过两条路径:第一,中国书传到朝鲜半岛,再由朝鲜半岛通过海路传到日本。第二,走贸易线路,主要从中国南方的南京、宁波和福州这三个最主要的地方,通过中日之间最重要的贸易之一——唐船贸易,把书运到日本。所以日本的书里面,既有中国北方系统的书也有南方系统的书,遗存特别多。第三类,主要受中国或者中日两国特定区域版本影响而来的越南本、琉球本。琉球本就跟福建相近,越南跟广东常接近,甚至中国的广东本跟北方本的差距要远远大于中国本和越南本的差距。
在这四个国家里,关于孝行故事的都有哪些书?首先是朝鲜,在朝鲜关于“孝”的书,第一种是《孝行录》,它里面所写的二十四个故事是中国早期《二十四孝》故事,现在一般认为这样的故事应该是在宋金时期流传过去,代表了中国北方系统的《二十四孝》。第二种是《三纲行实》,由朝鲜王朝时代一个国王命令他的臣下根据中国永乐皇帝编撰的《孝顺事实》经过加工选择而成。《三纲行实》总共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就是孝子,总共有35个。这些孝子故事最引人注目的是没有了中国皇帝,大舜、汉文帝也都没有了,最有意思的是,最后四个故事的主角不再是中国孝子,而是朝鲜孝子。所以,虽然现在的韩国是一个非常现代化的国家,但是它的整个社会传统还是比较封建严酷的。
陈正宏教授讲座现场照片
其次是越南的《二十四孝演音》。这本书的正文上半截是汉文的《二十四孝》和越南人写的《二十四孝》诗,下半是越南文的翻译。越南文是越南人模仿中文拼音,自己发明创造的,但十八世纪以后,越南成为了法国殖民地,早期的越南文就无人识得了。
第三,琉球的《二十四孝》,它属于郭居敬的《二十四孝诗选》。郭居敬是福建人,琉球跟福建关系密切,这个版本的真正来源很早,在元末明初的时候已经传递了出去。
最后是日本,日本是受中国文化影响最多的国家,跟“孝”有关的书籍日本也是最复杂的。第一《孝经》很早传到日本去了,古文版的《孝经》在中国长期失传了,后来就是在日本发现的。此外,日本也有《三纲行实》的课本。《三纲行实》虽然是朝鲜王朝的书,但是传到日本以后,它不是直接翻刻的,而是通过忠实的翻译本土化了。第三个就是《日记故事》。
陈正宏教授讲座现场照片
关于东亚汉籍里“孝”的解读
东亚汉籍的“孝”,这个“孝”已经跨出了中国国门的伦理范畴了。但从传播过去的书籍来看,主要以《孝经》《二十四孝》这样的书籍为主。不过,“孝”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孝”,我们也希望子女孝顺,希望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但从中国传统“孝”文化观念来说,宣传“孝”有很多不尽人情的地方,这是需要注意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孝”,在被传到中国周边国家后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与本土文化结合,加一些本土的孝行故事进去。第二种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改造传播,譬如“孝”传到日本之后,它就把中国北方系统、南方系统、郭居敬的系统全都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了改造传播。
国内外很多学者都有这样的观点,认为孝子故事就是所谓的劝百讽一,目的是为了劝孝。但孝子故事其实就是在给人们讲故事,我们不能概念化这些故事,而应该从比较学理化的角度去探索理解这些故事。以《二十四孝》为例,整体看来它里面的故事有很多矛盾之处,譬如中国政治系统里面如果有忠和孝一起,忠一定大于孝,但你去看《二十四孝》,并非这样。《二十四孝》中有一个朱寿昌弃官寻母的故事。放弃做官去寻母,按照传统这是不行的。但这样的孝子故事却流传下来了。所以中国有很多思想理念是可以变通的,每个人只要在孝子故事中找到打动自己的部分即可。
陈正宏教授讲座现场照片
讲座结束后,陈正宏老师还和现场读者进行了互动,共同深入探讨了现代社会关于“孝”的理解问题。
07-22 来源:未知
07-25 来源:未知
09-28 来源:未知
10-09 来源:未知
03-05 来源:未知
04-11 来源:未知
12-27 来源:未知
02-01 来源:未知
07-08 来源:未知
07-08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