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虎院士、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张东菊副教授和德国马普学会进化人类学研究所Jean-Jacques Hublin教授等带领的研究团队,对化石发现地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近十年的系统考古调查,发现了大批可能与该化石共存的文化遗存,为深入研究丹尼索瓦人的文化内涵、行为特征和高海拔环境适应策略等提供了关键信息。
2019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1.人类首次“看到”了黑洞
数百名科研人员参与合作的“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于2019年4月10日在全球多地同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他们拍到的第一张黑洞照片。
照片“主角”是室女座超巨椭圆星系M87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其质量是太阳的65亿倍,距离地球大约5500万光年。
照片展示了一个中心为黑色的明亮环状结构,看上去有点像甜甜圈,其黑色部分是黑洞投下的“阴影”,明亮部分是绕黑洞高速旋转的吸积盘。
照片给出黑洞这一极端天体存在的最直接证据,验证了广义相对论,也将帮助回答星系中的壮观喷流如何产生并影响星系演化等诸多前沿问题。
2.DNA显微镜研制成功
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和布罗德研究所共同开发出“DNA显微镜”,这是一种全新的细胞可视化技术,利用化学手段获取细胞内部信息,绘制的图像反映出细胞内生物分子的基因序列和相对位置的情况。
该项研究发表在2019年6月20日出版的《细胞》杂志上。
据悉,DNA显微镜可以做一些光学显微镜做不到的事情。例如,光学显微镜往往无法区分DNA存在差异的细胞,例如免疫细胞,而通过识别能够攻击肿瘤的免疫细胞,DNA显微镜则可以帮助改善某些癌症的治疗。
3.隼鸟2号首次降落小行星“龙宫”并采样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于2019年2月22日表示,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判断,日本当地时间7时48分(北京时间6时48分),小行星探测器隼鸟2号成功降落在小行星“龙宫”上并采集样本,经短暂停留后再次升空。
据悉,隼鸟2号于2014年12月从日本鹿儿岛县种子岛宇宙中心发射升空,经过约3年半的太空之旅,2018年6月27日抵达小行星“龙宫”附近。它预定在“龙宫”附近逗留约1年半,2020年底返回地球。
4.谷歌研究人员宣布成功演示“量子优势”
“量子优势”被用于描述量子计算机发展的关键节点,指量子计算机能解决传统计算机在合理时间范围内无法解决的一些特殊问题。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克服很多挑战,在产生较大计算空间的同时要保证较低错误率,以及设计一种传统计算机难以处理但量子计算机可以轻松完成的基准测试。
谷歌公司研究人员领衔的团队于2019年10月23日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论文称已成功演示了“量子优势”,让量子系统花费约200秒完成了传统超级计算机在几天之内才能完成的任务。
5.科学家合成世界首个含18个碳原子的纯碳环
2019年8月15日,《科学》杂志发表了牛津大学化学系与 IBM 苏黎世研究实验室合作的一项成果,他们合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由碳原子构成的环状分子——C18,其中的18个碳原子通过交替的单键和叁键连接而成,早期研究发现C18环分子具有半导体特性,这意味着类似的碳直链结构可能成为分子级别的电子元件。
研究团队下一步将对得到的C18分子继续进行包括稳定性在内的基础性质研究。
6.新型人造DNA结构 信息密度可加倍
脱氧核糖核酸(DNA)中存储着遗传代码,它由4种核苷酸组成,以4个不同字母表示。美国研究人员最新合成出一种由8个字母组成的新型DNA结构,信息存储密度加倍,未来有望应用于合成生物等领域。
美国应用分子进化基金会史蒂文•本纳领导的科研团队在2019年2月《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合成的新型DNA分子系统与天然DNA最大的不同是,它拥有8个而非4个生命信息组分。
除了包含腺嘌呤等4种天然核苷酸,同时还包含另外4种结构相似的人造信息单元,它们共同构成了双螺旋结构,能够存储和传递信息。
7.人体生理年龄首次成功逆转
一项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进行的小型临床研究首次表明,逆转人体的表观遗传生物钟是可能的。表观遗传生物钟可用来测量一个人的生理年龄。
06-13 来源:未知
01-30 来源:网络整理
03-27 来源:未知
03-22 来源:未知
03-27 来源:未知
06-02 来源:未知
11-22 来源:未知
11-22 来源:未知
02-28 来源:未知
03-16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