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你购买新能源车的排队时间可能要缩减一些了。
有媒体报道,3月24日有关部门发布消息称,针对突发疫情对消费市场的冲击,北京市正研究制定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措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信息是在今年上半年再释放不少于10万个购车指标,促进刚需家庭购车消费。不过,这条消息发布之后不久便被删除。而相关方面给出的回应是,“目前该政策仍在制定和商讨之中。”
几乎在同时,杭州市政府也出台了一项新政,决定在2020年一次性增加2万个小客车指标。
这些消息的出现和消失,对于当下的汽车市场而言多少算是个好兆头。特别对于造车新势力而言,此刻它们肩上的压力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刻都要沉重。而面对这种压力,造车新势力也在一次,又一次地展现出各自强大的求生欲。
动作频频 造车新势力不敢有丝毫怠慢
进入2020年,相较于部分生产线暂时停产,或是去做口罩的传统车企,新造车企业的动作更为引人注目。
首当其冲的就是资金压力,对,还是缺钱。作为国内头部新造车企业的代表,蔚来在过去一个月内完成了完成了3笔可转债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达到4.35亿美元。此前,媒体还报道蔚来在2月25日与合肥市政府签署将总部落户当地的框架协议,据悉蔚来同时获得了合肥市政府超百亿元元的融资(目前该融资尚未正式签署,公告显示预计将在4月底前完成)。
那么,蔚来现在还缺不缺钱?
从整体而言,蔚来经过这一个多月的紧张且刺激的融资举措,暂时缓过了劲,但是从蔚来亏损的状况来看前景依旧不容乐观。
从3月18日蔚来汽车(NYSE:NIO)发布的财报来看,其2019年调整后的净亏损为109.622亿元,同比扩大22.4%;2019年第四季度,蔚来汽车的运营亏损为28.26亿元,运营利润率为-99%。相比2019年Q2亏损32.26亿元、Q3亏损24.09亿元,这种趋势都难言乐观。分析人士表示,按照这样的亏损情况来看,2020年蔚来汽车依然难解资金饥渴。
不过,蔚来汽车的焦虑暂时算是缓解了。而另一家头部新造车企业威马,面对压力只能选择断臂求生。
3月初,有威马员工向媒体爆料称,HR通过线上会议通知全体员工取消年终奖,理由是“去年公司年度KPI不达标”。同时,员工的13薪也被延后至今年6月发放。但这位员工表示甚至不知道公司关键KPI是什么。
薪资调整之外,威马汽车人事方面也有波动。据未来汽车日报今年3月初的报道显示,威马汽车出行事业部原下属的技术部和产品部正进行大范围裁员,其中7人已离职,6人调岗,10人收到通知等待HR沟通具体离职事宜,另外原出行事业部总经理刘立群也已于二月份离职。
在产品销售策略上,原定于在4月份北京车展正式亮相的威马7系轿车,也因车展的推迟无法按时与公众见面。根据威马官方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7系轿车拥有700KM+的NEDC续航里程、L3和L4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这也是威马继首款主打性价比的SUV产品EX5上市之后,开始上探高端的重要布局。但是目前产品发布规划被打乱,对于威马造成的影响显然不小。
除了迟发薪资、裁员的负面消息,收购、建厂、投产的消息似乎显得格外珍贵。
3月19日,小鹏正式收购广东福迪汽车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100%控股股东为肇庆小鹏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并获得了相关生产资质。有分析指出,获取资质正是为了小鹏P7的量产而做准备,据悉即将上市的小鹏P7未来将在肇庆工厂投产并在二季度交付。
尽管北京车展“遇阻”,但目前小鹏汽车计划在4月份发布的新款P7尚未出现跳票的迹象。有媒体报道,3月26日小鹏P7的品鉴活动(北京站)正式开启,首批样车已经到达小鹏汽车北京线下体验中心。
一直受困于资金压力的小鹏汽车,早在2017年5月就宣布计划将制造基地落户广东肇庆。但后续因为资金问题,工厂建设的计划一直被搁置。P7作为小鹏的重量级产品,显然不能只押注在代工生产这“一条腿”上。如果肇庆工厂建设完成并进入投产阶段,意味着小鹏汽车将进入代工、自产“两条腿走路”的时代,这对小鹏而言既是利好也是挑战。
对此,原考拉FM副总裁、搜狐汽车市场总监,现“建约车评”创始人余建约对懂懂
06-13 来源:未知
01-30 来源:网络整理
03-27 来源:未知
03-22 来源:未知
03-27 来源:未知
06-02 来源:未知
11-22 来源:未知
11-22 来源:未知
02-28 来源:未知
03-16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