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超 编辑|罗丽娟
“5、4、3、2、1,咚……热烈祝贺良品铺子成功上市。”
农历二月初二(2月24日),湖北零食企业良品铺子正式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开盘价17.14元,总市值68.73亿元。
良品铺子上市直播现场
这也是A股首个通过视频直播方式在线上上市的企业,没有拥挤热闹的场面,没有握手拥抱的庆贺,却不乏期待和关注。至此,中国“零食界BAT”——良品铺子、三只松鼠、百草味终于在A股聚齐。
巧合的是,此前一天,百事公司放出一枚“响炮”:以7.05亿美元(约合49.53亿元)的价格收购好想你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杭州郝姆斯食品有限公司(“百草味”运营主体)。可以想见,有了百事做后盾的百草味,在供应链和资金方面的实力或将进一步提升。
在良品铺子上市后,有业内人士判断,零食行业头部企业将分赛道而行,市场集中度将有明显提升,将继续全渠道融合,向高端市场快速发展。这个万亿市场将被三巨头搅动,开启新一轮的竞争。
中国零食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发布的《消费升级背景下零食行业发展报告》显示,从2006年到2010年,我国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从千亿元增长到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7.98%,预计2020年零食行业总产业规模将接近3万亿元。
但零食零售的入局门槛看起来并不高,目前国内有几千家零食零售企业。那么,“零食界BAT”究竟靠什么实现突围的?三巨头背后的三个男人值得关注。
草根逆袭
有人将良品铺子的上市形容成“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因为在休闲零食领域,不少后来者都已经抢先上市,而这家成立于2006年的老牌零食企业却在发展了近15年才登陆A股。
公司缓慢的发展步调与创始人杨红春的个性和战略思路有着密切关系,他认为,上市只是手段,长期赢得市场才是目的。
良品铺子投资人、有着“风投女王”之称的今日资本创始人徐新称,当初选择投资良品铺子很大原因就是看中了杨红春的人品,“投资模式、投人这两个都很重要,一个企业能走多远与创业者有关系。杨红春是做人踏实、做事扎实、做产品专注的人,能够基业长青型。”
1997年,杨红春从湖北工业大学美术专业毕业后进入了科龙公司,从车间流水线上一名普通的质检员开始做起。工作伊始,杨红春常常一天忙碌十几个小时,这让他很快获得重用,并在几个月后被提拔为科长。
良品铺子创始人杨红春
到2002年,杨红春已经成为科龙广西销售部总经理,年薪30万。丰厚的薪酬在那个年代足以让杨红春一家生活无忧、日子滋润。但好景不长,2005年科龙就被海信收购,不想续约的杨红春成为了一名“下岗待业”青年。
在家休整的三个月里,杨红春一直想着能自己干点事。原乐百氏集团董事长何伯权的一句话鼓励了他的创业想法——“把全世界的零食搬到顾客家门口,是一件可以把小生意做成大事的事。”于是,杨红春拉上同学和两位伙伴,借了几十万元,开启了创业旅程。
经过长达一年的产品调研和企业考察,花了10多万元差旅费后,杨红春最终于2006年8月在武汉中山公园旁开设了第一家良品铺子,自己当起了董事长。
而在同一年,据公开资料记载,另一家休闲零食品牌百草味已开出了140多家门店,全年销售额达1.5亿元。
百草味创始人蔡红亮的创业梦想比杨红春萌芽得更早。1997年,也就是杨红春大学毕业的那年,蔡红亮从一所职高毕业。缺少学历这个“敲门砖”的他,开始只能在横店影视城做一名电器维修学徒,但学成后苦于没有合适门店,就辗转去了一家食品厂当工人。
一直惦记着开店的蔡红亮在食品厂只干了4个月,就中途出去创业了。他借了6000元开了家电器维修店。年轻有抱负却没有经商经验,最后结果可想而知,蔡红亮不得不重新回到食品厂做电器维修工作。
后来他虽然在各家工厂打过工,却始终瞄着下一次创业机会。在怡得乐电子有限公司工作期间,蔡红亮借了5万元承包了厂里的便利店。这一次,蔡红亮成功挖到了第一桶金,并顺势将便利店发展到了学校周边等更多地区。
也是在这次创业中,蔡红亮有了开一家专卖零食店铺的想法,还很快付诸行动——第一家“百草味”就此诞生了。虽然是“小作坊”的形态,但丰富的品类和低廉的价格,仍然吸引了不少学生的光顾,并在2个月内实现了27万元营业额。
2007年,蔡红亮正式创立杭州郝姆斯食品有限公司,主攻产品研发与生产。由此,草根蔡红亮也开启了创业者的新阶段。
同样在2007年,浙江邻省安徽的一家食品公司里,曾经的“市井小混混”章燎原也打拼到了公司区域营销总监的位置。
“我是要做表哥这样的有钱人,还是40多岁捡矿泉水瓶。”1994年,“游手好闲”的章燎原被表哥带着一天消费3000元,还用3元的矿泉水洗手后,发出了这样的自我反思。
正是这次的经历让他彻底发生改变,之后的7-8年,章燎原都坚持一边自学、一边创业。摆过地摊、开过冷饮店、卖过VCD,虽然从来没有成功过,但他一直在坚持。
时光飞逝,到了27岁,章燎原仍在社会上飘荡,最后只得选择做坚果产品的安徽詹氏食品有限公司,去做一线销售。短短两年,章燎原就被破格提升为了詹氏的营销副总经理,在詹氏一步步做了起来。
2011年,章燎原创建詹氏公司网络坚果子品牌“壳壳果”。他提出细分品类品牌以及15天新鲜坚果概念,同时借力互联网销售,实现了8个月销售即超过1000万元的成绩,被誉为电商界的一匹黑马。
嗅到了电商机遇的章燎原有了更大的野心——要做全国性的坚果品牌。但由于詹式的老板与他想法相左,一年后,章燎原辞职创业,这才有了今天的“三只松鼠”。
相较于杨红春和蔡红亮,章燎原的零食零售一开始就从线上切入。三只松鼠花了比另外两家更短的时间成长为国内零食业的龙头。
营销高手
杨红春、蔡红亮、章燎原在营销上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可以说,他们之所以能在零食江湖突围而出,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他们的“营销哲学”。
“过去营销是告知产品的价值,产品是直接让消费者去感受价值、使用这个价值,”2014年,原《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就曾指出,这一思路已经发生了转变,互联网使得一个产品的发布和关于产品信息发布的成本改变了,“所以,产品即营销、产品即广告”。
零食江湖的三位大佬也把产品当成了营销的着力点。
杨红春从三百多个备选方案中选定了“良品铺子”这个名字,寓意“做良心品质,大家的铺子”。创业初期,杨红春发现,50多个零食品类中,竟然没有一个叫得响的产品。为此,他发起了一个“核桃节”的概念,从全国各地精选36个品种核桃作为主打产品,用来扭转了消费者印象,增加营收。
良品铺子在对消费者跟踪研究中发现,在零食市场“好吃”是最关键的购买选择因素,而好吃的背后,从原料、生产工艺、最佳食用期、营养成分和健康配方等是保证好吃的关键元素。
“原来讲传播和销售,会把媒介计划和渠道销售计划分两份做,但现在是做一份计划,对用户体验的设计就是整个营销的全部要素设计。”杨红春认为。他对产品提出了更高要求,就连产品结构和造型设计这些方面也丝毫不放过,具体细节小到研究塑料袋怎么好撕、怎么让消费者拿在手里手感很好。
06-13 来源:未知
01-30 来源:网络整理
03-22 来源:未知
03-27 来源:未知
06-02 来源:未知
11-22 来源:未知
11-22 来源:未知
02-28 来源:未知
03-22 来源:未知
03-23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