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iv Erlich 表示,这项研究最大的突破在于实证了万物皆可实现 DNA 存储的理论,且不受任何形状限制,从存储密度来看,10 吨 DNA 即可存储人类已经创造出的所有信息!
在 2019 年 12 月 13 日第三届 EmTech China 全球新兴科技峰会的 “赛博未来” 版块,Yaniv Erlich 以 “The DNA of Things” 为题,为观众讲述了 DNA 存储技术的潜在应用,并且在演讲现场向观众展示这只 DNA 存储数据的兔子。
(来源:EmTech China)
作为 MyHeritage.com 的首席科学家,Yaniv Erlich 在基因隐私与众包基因组数据领域的基础研究工作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曾因发现公开基因数据中存在的隐私漏洞被 Nature 称为“基因黑客(GenomeHacker)”。此外,他还创建了包含 1300 万人口的家谱,是目前史上最大的谱系图。
我们到底可以通过基因数据了解到哪些信息?我们还可以拿这些信息做些什么?还有哪些潜在的应用?以下为 Erlich 在 EmTech China 现场的演讲内容(有删减)——
在过去的 70 年中,我们看到了技术不断快速的发展,比如说在 50 年代,你需要 6 个身强力壮的人去推一个大的设备,但是现在,智能手机的芯片可以搭载更多的信息,不会再需要这么多人来推动这么一个巨大的设备。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很多挑战,尤其是针对数据存储方面。首先,我们不再像以前一样享受一个狂欢的时代了,比如说现在存储的量以及它成本之间的比例,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看到现在有很多不同创新的方法,基本上每年这个成本都可以降低 30%。
但是,在 2010 年,我们发现创新的速度在变缓,主要原因是我们很难把这些设备的成本变得更优。
另外一个是数字技术的演进,有些时候每一个设备搭建的架构是不一样的,你可能需要完全做一个数据和技术的迁徙。
比如说我很喜欢的一个 70 年代的影片,可能是在一张光碟上,但是现在的设备已经放不出来了,所以它可能是格式不对,或者是硬件不支持,有很多内容已经无法再读取了。
接下来我想给大家解释,是不是 DNA 才是我们真正的存储技术?
首先可以看一下,在过去 35 亿年中 DNA 都是存在的,而且在未来也会继续存在着。
我相信未来我们还是需要去借助 DNA 的力量,它是任何生命物质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自己的 DNA 来了解自己的组成。
(来源:EmTech China)
90 年代的一个光盘,可以看到上面的擦痕非常明显,而且没有办法修复,任何的数字技术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你过了 10 年之后,基本上这种硬件损毁就让你没有办法去读取它的信息。但 DNA,你哪怕发掘出来了一个几千年前的残骸,都可以通过 DNA 来了解当时的情况。
所以,我们就在思考 DNA 是不是可以存储信息,但怎么去打造基于这种 DNA 的文件呢?每一个文件其实都是一个序列(二进制的组成),可能是 0 和 1,不管是文本,还是歌曲,都可以用这种形式存储。
DNA 其实也是一个序列,它是 ATCG 几种不同碱基的组合。我们可以给每一个字母去赋值,比如 A 是 00,C 是 01,这样就可以通过二进制来描述这个 DNA 的编码,我们也可以利用合成化学技术做到这一点。
06-13 来源:未知
03-22 来源:未知
03-27 来源:未知
06-02 来源:未知
11-22 来源:未知
11-22 来源:未知
03-22 来源:未知
03-23 来源:未知
03-26 来源:未知
04-03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