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惑不解:运-20首飞5年后,空军还要购买30年前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中俄开启新一轮军事技术交流以来,两国合作最为深入、广泛的领域,应该算是空中装备。从战斗机到航空发动机,从机载武器到雷达飞控,不仅涉及装备类型多样,而且技术交流程度也非常深入,更造就了一批成功的国产化改进型号。实际上,除了苏-27SK、苏-30、苏-35战斗机,空军也从俄罗斯引进了伊尔-76大型运输机,而且持续引进的时间还比较长,以至于在运-20首飞5年之后的2018年5月,外界仍然观察到俄罗斯还在改造准备交付中国的伊尔-76。看得出来,这款苏联在70年代发展的大型运输机,对中国而言非常重要,自然也一直发挥着特殊作用。

src=http_%2F%2Fphoto.tuchong.com%2F3810459%2Ff%2F1301356739.jpg&refer=http_%2F%2Fphoto.tuchong.jpg

歼-16D技术起点很高

1991年,我国空军除了以8亿美元从俄罗斯引进24架苏-27SK/UBK之外,还同时引进了10架伊尔-76。与24架苏-27大部分货款使用工业商品抵偿一样,10架伊尔-76的绝大部分费用,也是使用工业品抵偿。只不过,出于谨慎和简化进口程序等方面的考虑,引进的这10架伊尔-76全部是民用型号,并没有搭载军用版伊尔-76特有的通讯、导航等全套军用设备。

这10架伊尔-76的交付,令中国空军初步建立起了一支空中战略投送力量,与当时装备的运-8系列中型运输机,构成了军中的全部远程运输机队。与投入大量资源进行苏-27国产化不同的是,由于10架伊尔-76在当时基本满足了空军需求,使得国产仿制甚至后续引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得到重视,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后来的遗憾。

src=http_%2F%2Fi0.hdslb.com%2Fbfs%2Farticle%2Fea3f09e551f397e8214bb06ebafcaa75b3ee2da4.jpg&refer=http_%2F%2Fi0.hdslb.jpg

早年购入苏-27SK的意义重大

在1994年,我国再次以民用运输的名义引进了4架伊尔-76,平均单价2500万美元。这4架伊尔-76与第一批10架的用途,有非常大的区别,实际上是作为当时我国与以色列合作的“圆环”工程载机,也就是将以色列的“费尔康”预警系统搭载于4架伊尔-76,成为一种具备较强空中预警、指挥能力的大型预警机,以满足空军的需求。并且,在这4架伊尔-76外,我国还向俄罗斯采购了一架A-50预警机(同样使用伊尔-76为载机),在改造后作为“圆环”工程的首架原型机。该机在俄罗斯完成早期改造后,于1999年10月飞抵以色列,开始适应性搭载“费尔康”预警系统。

159c77a5c13c48cea629bc8ab8a2634d.jpeg

早期引进的伊尔-76使用联航涂装

就在项目进展一切顺利之际,美国在1999年底突然以停止军事援助为威胁,要求以色列停止与中国合作的“圆环”工程。当时的以色列面对两种局面,如果终止合同,就要赔偿超过1亿美元的违约金;如果继续与中国合作,就会失去美国的军事援助,每年将损失近30亿美元。孰轻孰重显而易见,以色列毫无疑问选择了后者,“圆环”工程于2000年6月正式取消。同年8月,以色列正式通知中方终止合同,退还了我国此前支付的约1.8亿美元早期货款,并按照合同约定,赔付了约1.6亿美元的违约金(也有资料说是1.2亿美元)。

src=http_%2F%2Fpic2.zhimg.com%2Fv2-d352a910b72a5b07309558e3edd6da91_r.jpg&refer=http_%2F%2Fpic2.zhimg.jpg

造型另类的以色列“费尔康”预警机

面对这种状况,空军意识到依靠对外采购始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在项目中断5个月后的2001年1月,正式上马了国产空警-2000大型预警机项目,其载体就是之前为“圆环”工程所准备的4架伊尔-76。当然,由于当时国内发展预警机的经验比较薄弱,因此一直在努力争取“圆环”工程终止后,留在以色列的部分资料及设备,尤其是停留在以色列的那架已装载“费尔康”预警系统雷达罩的A-50(没有搭载雷达设备)。到了2001年9·11事件之后,美国对“圆环”工程的态度有所缓和,国内在支付一定费用后与色列达成协议,以方同意将掌握的剩余资料及设备转交给我国,同时也恢复了那架A-50已拆除的部分设备,最终在2002年4月,由俄罗斯飞行员驾驶飞抵中国,也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762号原型机,实际上成为空警-2000项目的空中试飞平台。

u=2992850516,3420581983&fm=253&app=138&f=JPEG&fmt=auto&q=75.webp.jpg

最早的“762”原型机

事实上,762号原型机在飞抵国内后,搭载的雷达罩以及机上其他设备,确实成为空警-2000项目的直接技术来源。这架飞机于2002年秋季投入试飞,国内第一次具体了解到现代大型预警机的防干扰、电磁兼容、雷达供电等设计。与此同时,我国又从俄罗斯引进了2架伊尔-76,分别作为静力实验和机载系统地面实验平台,也是空警-2000项目的另外2架重要原型机。

一系列努力,最终保证了空警-2000的顺利研制,并于2007年12月正式进入空军服役,至今仍然是空军仅有的4架大型预警机。换句话说,截止到2007年,空军从俄罗斯先后获得了约17架伊尔-76,其中包括10架军用运输型,4架空警-2000,承担空中试飞任务的762号机(其后续还承担了国产空警-500的部分试飞任务),以及不具备飞行能力,用于地面测试的2架伊尔-76。

src=http_%2F%2Fn.sinaimg.cn%2Fsinacn13%2F304%2Fw2048h1456%2F20180517%2F578d-harvfhu5802830.jpg&refer=http_%2F%2Fn.sinaimg.jpg

空警-2000地位至今仍然非常重要

在这一阶段,空军也意识到当时的运输机队中,具备战略运输能力的伊尔-76数量明显不足。因此,在2007年前后,我国又与俄罗斯达成了引进38架伊尔-76/伊尔-78的协议,一般认为是包括30架伊尔-76和8架伊尔-78(也有资料声称是34架伊尔-76、4架伊尔-78),合同总金额约15亿美元,单机平均价格3940万美元左右。在当时,这一动作被认为是我国空军大力发展大型空中加油机、运输机,向战略空军转型的重要一步。然而,这个原本可以极大促进我国空军运输机、加油机发展进程的订单,最终却以失败告终。

u=93414,1905215434&fm=253&fmt=auto&app=138&f=JPEG.jpg

由于伊尔-76数量有限,只能重点保障战略需要

在苏联时代,伊尔-76虽然最终在俄罗斯总装,但需要来自多个加盟国的大量配套零部件。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制造伊尔-76的能力,我国之前引进的10余架伊尔-76,实际上全部是苏联时代生产遗留下来的二手机,当然这批伊尔-76价格相对较低,性价比很高。而新一轮共38架的大订单,原本规划是由俄罗斯牵头,与伊尔-76零件生产国家合作,完成总装后交付我国。

src=http_%2F%2Fp9.itc.cn%2Fimages01%2F20200829%2F8b601a215c3840f3b24fa91b100100d9.jpeg&refer=http_%2F%2Fp9.itc.jpg

俄罗斯直到2018年才恢复伊尔-76MD-90A的完整生产能力

但俄方在合同签订后,却发现自己无力完成这份合同。恢复原有的零部件供应渠道。一方面,伊尔-76零部件生产国对于整个项目不够配合,还有部分配套厂家几乎丧失了生产能力,使得零部件供应渠道并不顺畅。另一方面,俄罗斯也希望借着这份大订单提供的资源,重新恢复伊尔-76生产能力。如同当年向印度提供苏-30MKI及米格29K舰载机时,也促进了俄罗斯自用苏-30SM、米格-29K的升级研发进程一样,俄罗斯希望借助来自中国的15亿美元订单,恢复完整的伊尔-76生产线。但这种想法必然会遭遇巨大的难题,最关键的是费用问题,重新恢复生产线的各种费用,包括人员技术培训、原材料采购甚至重新明确供应商等,所需不菲。这必然意味着伊尔-76新机生产成本直线上升,交付时间势必也会大大拖延,这就很难满足我国空军最初签下订单的迫切需求。因此,这份订单最终在长期搁置后流产。

俄罗斯在外贸型苏-30MKI基础上发展了自用的苏-30SM

到了2011年,经过多方努力挽救的38架伊尔-76/伊尔-78订单,实际上已不可能实现。面对这个局面,中国空军一方面与乌克兰谈判,采购苏联遗留下来的3架伊尔-78空中加油机;另一方面,也开始与俄罗斯相应厂家谈判,希望再次购进一批苏联遗留下来的二手伊尔-76。

事实上,这时苏联遗留下来的伊尔-76/伊尔-78机队,经过俄罗斯、乌克兰近20年的甩卖,加之长时间缺乏妥善保养,剩余飞机的状态很差,需要对其进行大量改造、维护甚至升级,才能恢复原有的性能。与俄罗斯、乌克兰在90年代出口到印度等国的伊尔-76/伊尔-78相比,性能上显然要差了不少,这也是国内在引进伊尔-76过程中的一个缺憾。

src=http_%2F%2F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2Fimages%2F20200318%2Fbe5d3ac1a8c64a55800b295286ca2c3c.jpeg&refer=http_%2F%2F5b0988e595225.cdn.sohucs.jpg

空军从乌克兰获得的伊尔-78加油机

当然,由于中国空军很早就意识到购买二手机存在极大的风险,因此在这次引进伊尔-76时非常谨慎,早期一度只考虑引进3架伊尔-76,并且还提出了“1/2”的引进模式。也就是由俄罗斯厂家先改造1架伊尔-76,在交付我国空军使用验证性能后,再购入另外2架。当中国空军在2012年收到改造后的第一架伊尔-76后,对其性能比较满意,于是原本“1/2”的模式,迅速被升级成“2/8”。最终在2015年末,俄罗斯完成了第二轮10架伊尔-76的全部交付。在当时国产运-20尚未服役的情况下,我国空军大型运输机机队,成功扩充到了20架左右的规模(其余伊尔-76均是特殊用途机型),相比2011年空军出动4架伊尔-76执行海外运输的捉襟见肘,此时已经大有改观。

src=http_%2F%2F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2Fimages%2F20180813%2F002e5a883a8e43d196492fb30e7cc0af.jpeg&refer=http_%2F%2F5b0988e595225.cdn.sohucs.jpg

俄方交付的第二批伊尔-76

2016年6月,在实现首飞三年后,首批2架运-20正式交付部队使用。当时在外界看来,这意味着国内采购伊尔-76的历史将彻底终结,原本由伊尔-76承担的任务将由运-20来承担,空军大型运输机机队,将彻底完成从过渡型号到国产量产型号的转变。然而,在2017年初,俄罗斯航空企业高层宣布,已完成向亚洲某国家交付8架伊尔-76的订单,并正在谈判交易新一轮5架伊尔-76。2018年5月,外界发现,俄罗斯的相关单位正在改造2架涂有中国空军涂装的伊尔-76TD,正是这次发现,证实了我国空军采购第三批伊尔-76的传闻。

运-20一直被视为战略投送力量的核心

目前看,最后这批伊尔-76的采购时间虽然最晚,但数量反而最多,一般预计在12到18架左右,并且在国内引起了很大争议。毕竟当时国内引进的24架苏-35,性能已经算是比较先进,但仍然引起广泛的讨论,而空军在运-20已开始服役的情况下,居然继续采购这些在80年代末期生产,服役已30年之久的老旧伊尔-76,确实很难让人理解。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相关资料也逐渐对外公开,空军的这种罕见操作背后的隐情,也逐渐浮出水面。

src=http_%2F%2F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2Fimages%2F20180813%2F63939452ca594bdc8f49daef2138e271.jpeg&refer=http_%2F%2F5b0988e595225.cdn.sohucs.jpg

空军伊尔-76频繁参与各类军事行动

一方面,俄罗斯提供的这批伊尔-76虽然老旧,但实际使用时间不长,改造后的性能达标。按照俄罗斯方面提供的数据,这批伊尔-76在改造后,一般具备4000小时以上的使用时间,改造后的技术标准也尽量接近更先进的伊尔-76TD,基本能够满足我国空军需求。并且在这种情况下,采购价格也不高,一般只有不到2500万美元。相比之下,俄罗斯近年来发展的伊尔-76MD-90A改进型,在2012与俄罗斯空军签订采购协议时,39架伊尔-76MD-90A总价45亿美元,单价高达1.15亿美元。即使如此,生产企业在后续交付过程中发现居然入不敷出,每交付一架伊尔-76MD-90A,至少要倒贴2800万美元,先进大型运输机的生产成本可想而知。因此,我国采购的第三批伊尔-76虽然型号相对老旧,但性价比确实不错,除了机体宽度和航电设备较之新型伊尔-76MD-90A有些差距,其他性能基本符合我国空军的要求。

src=http_%2F%2Fp2.cri.cn%2FM00%2F00%2FE1%2FCqgNOlmCfyaALoMbAAAAAAAAAAA189.1140x760.jpg&refer=http_%2F%2Fp2.cri.jpg

实施重装空投的伊尔-76

另一方面,国产运-20虽然在2016年开始就小批量生产,当年6月就交付了首批2架量产型号,但实际上仍然处于小批量试生产阶段,真正技术定型是在2018年之后,最终在2020年初的抗疫行动中才大显身手。但即使在批量生产后,运-20受制于俄制D-30 KP2型发动机,生产速度也不快。到目前为止,一般认为服役数量未超过30架,与海空军的迫切需求有很大差距,而空军早年装备的伊尔-76经过多年的频繁使用,也有些力不从心。

因此,以较低的价格从俄罗斯引进第三批10余架二手伊尔-76作为过渡,总计花费不超过5亿美元,就能够在保障有效战力的情况下,较好地度过5到8年的战略空白期,实际上是非常值得的。

俄制发动机一度制约了运-20产能,好在新型国产动力已经装机

2021年9月,国内公开运-20正搭载两款国产发动机试飞的消息。到了2022年初,外界发现西飞新出厂的一批运-20,已经搭载了直径更大的国产发动机进行试飞,这表明真正搭载国产动力的运-20完全体型号,预计在不久之后就将真正成熟。届时,这款性能已超越伊尔-76的国产战略运输机,将真正实现不受外界掣肘的批量生产。

从目前西飞为运-20搭设的脉动生产线规模来看,未来保证每年20架左右的生产数量,并没有太大问题。届时,也将解决国内大型运输机和大型空中加油机数量较少的困境,一直需要依靠俄制伊尔-76保持战略空中运输能力的窘境,势必也将一去不复返。全球大型军用飞机的舞台,除了来自美国、俄罗斯、欧洲的几款优秀型号,中国的运-20后拉居上甚至反超,都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相关推荐
新闻聚焦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 用忠诚践行承诺 用奉献点亮生命之光

      用虔敬践行应承,用生命托起生命 刘磊烈士英灵永存,家村夫民欢送义士回家 3月22日下战书,湖南常德石门,公众手捧着菊......

    03-25    来源:未知

    分享
  • 卫星捕捉到中印边境异常,印军果断下令

      近日西部战区76集团军出动大批人员和装备在高原上举行军事演习,引起关注。报道称,近日西部战区的76集团军按照年度的......

    08-20    来源:未知

    分享
  • 广西崇左“萌娃”进军营 零距离接受国防

      “萌娃”们带上军帽体验当军人魅力。 王彬 摄 “萌娃”们观看升国旗仪式。 王彬 摄 官兵手把手教”萌娃“垫军被。 王彬......

    10-24    来源:网络整理

    分享
  • 美国新科技进展神速,激光炮塔提前装舰

      据美国社交媒体上曝光,一名叫做James Milliken的军迷在圣地亚哥拍摄到美国海军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杜威号(DDG-105)上安装......

    11-10    来源:未知

    分享
  • 中国国防部向印尼援助抗疫物资

      新华社雅加达5月13日电(记者梁辉)印度尼西亚国防部12日下午在首都雅加达苏加诺-哈达国际机场举行中国国防部援......

    05-17    来源:网络整理

    分享
  • 土耳其以举国之力向希腊挑衅,两国冲突

      中东地区,几乎每一个国家都能挖石油发家致富,即使是最边缘的土耳其也不例外,从2003年至今土耳其已经开发了近2000个油......

    08-12    来源:未知

    分享
  • 缅甸第一艘潜艇军演上亮相

      【缅甸中文网讯】军方真实信息宣传组10月15日发布消息称,为了保护国家领土主权,维护国家权益,军方海陆空三军再一次......

    10-17    来源:未知

    分享
  • 为何阻拦索会被轻易拉断呢?

      航母是海上最大的移动作战平台,其战斗力主要体现在航母上搭载的舰载机,但是航母甲板上的空间毕竟有限,要容纳这么多......

    01-05    来源:未知

    分享
  • 王�:黄金基本面已变 各国央行开始收购

      2011陆家嘴论坛5月21日在上海浦东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本届论坛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

    02-26    来源:网络整理

    分享
  • 『徐州好人』 八月候选人公示

      『徐州好人』 八月候选人公示 ★助人为乐★ 丁建国,男,1978年3月生,铜山邮政局黄集支局投递员。从事投递工作15年来,......

    07-26    来源:网络整理

    分享
返回列表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