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一些军事新闻作品不那么吸引人。有些媒体报道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在对同一新闻客体的报道中,时常出现“撞衫”的状况;有的新闻稿件呈现形式单一、语言表达方式固化,情理融入不深不透,作品看上去“有形无神”。官兵对这样的报道,自然不会认可。如何增强新闻作品的吸引力呢?
1.避免情感渲染,客观呈现本真事实。
好的新闻作品,往往能够在反映客观新闻事实的同时,用不掺杂作者个人评判、饱含真情实感的文字,打动与感染受众。
相信很多同仁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某个新闻现场,面对某个新闻事实或者某个新闻人物,记者深受触动,心底涌动着急于宣泄于笔端的情感,但动笔成文之后,却鲜有受众能对记者当时的情感感同身受,也很难产生情感共鸣。为什么采访的素材只倒过一次手,感动就降温了呢?这是因为记者对新闻事实的过度加工,掩盖了事实的本真气息。
记者是新闻事件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记者在一线,是最真的事实和最真的情感的接近者,有能力、有责任还原新闻事实的原生态。当然,这并非让记者放弃饱含情感的写作。相反,心怀感动是记者非常难得的创作基础,只是他们不能沉醉于、满足于、刻意粉饰事实“状态”,不能把情感的“网”织得过密,让读者看不到事实的真相。
作为军队媒体的新闻从业者,我们要始终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文字的华丽,的确可以展现记者的基本功,但绝不能为了“秀”文字而将新闻事实渲染得面目全非。要学会让事件说话、于现场传真,将发生在官兵身边的人和事,用最原生态、最朴实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官兵在文章中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找到思想、行动与情感的共鸣点。
2.避免夫子说教,多一些走心的交流。
新闻报道除了要传递新闻事实之外,很多时候还要在无形中宣传一种真理、透出一股正气,凝聚一股力量。如何让这种传递少一些夫子式说教、多一些走心的交流,是新闻作品拓展受众群、提高宣传力的法宝之一。
军事新闻报道在传播信息的同时,还承担着鼓舞民心士气的责任。不论是叙述故事,还是刻画人物,归根结底都是要在官兵中宣扬一种思想或信仰,提倡一种道德或规范,这是军事新闻特殊的使命和责任。
因此,军事新闻从业者在创作新闻作品时,有必要割弃一些冠冕堂皇的、流于形式的内容,多一些富有人情味、法理味的思想互动交流,淡化宣传说教成分,改变单项灌输方法,将教育融化在新闻事实之中,在人性化的沃土中播种真理,而不应该孤立地唯使命而使命,笨拙地唯责任而责任,那样不仅达不到预期宣传效果,反而会损害舆论武器的战斗力。
3.避免言语雷同,构建官兵话语体系。
不管媒体所报道的新闻事实怎样纷繁复杂、记者采访时的心境怎样波涛汹涌,最后与读者见面的,终是一篇篇用一段段鲜活丰满的语言架构起来的新闻稿件。因而,新闻语言是通向受众心灵的桥梁。受众能否从稿件中受到启发、产生共鸣,多源于报道语言是否能够贴到受众心坎上。
新闻作品的受众是谁,就要贴近谁的语言体系,这是新闻宣传的普适规律,直接关乎新闻的生命力和传播力。记者写新闻稿件时,要深入分析作品指向的受众群,心中时刻装着他们,使受众有愿望去听并且能够听得懂报道中说的,避免一厢情愿的倾诉和不顾受众的自作多情。
军队媒体发表的新闻作品,最大的受众群体就是基层官兵。如果军队媒体人追不上年轻官兵的活思想、活语言,撰写的稿件自然也不会得到官兵的青睐和认同。
作为军队媒体新闻从业者,我们要深入官兵群体,以普通一兵的身份融入他们的工作、生活、情感之中,通过与官兵的往来交流,了解他们的话语特点,用官兵最鲜活的语言描述新闻事实。同时,捕捉官兵对新闻事实最朴实的认知,将有温度的、走心的、原生态的语言融入稿件中,以此增强报道的可读性与亲切感。
03-25 来源:未知
08-20 来源:未知
10-24 来源:网络整理
11-10 来源:未知
05-17 来源:网络整理
08-12 来源:未知
10-17 来源:未知
01-05 来源:未知
02-26 来源:网络整理
07-26 来源:网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