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一直是社会各方关注的热点话题,特别是在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的当下。那么,对于养老问题的现状与未来,老年人有着怎样的切身体会与真切期盼呢?近日,《金融时报》记者走访了北京的部分社区和养老院,倾听老年人的心声。
今年62岁的张阿姨目前在北京照看正在上小学的孙子。由于之前一直在老家务农,张阿姨没有退休金,不过,靠着和老伴多年攒下的积蓄,她说暂时没有经济负担。谈到看病问题,她告诉记者,自己和老伴都办理了商业养老保险,看病可以解决大部分费用。“我就想看完孙子回老家去,不跟孩子们住一起。我年纪大了,跟孩子们的想法不一样,住一起都不舒服。”她对记者表示,对目前的生活较为满意,但未来不会考虑去养老院养老,可能还是要依靠子女照顾。
薛阿姨是一名下岗工人,今年53岁的她每月有2000多元的退休金,还有房屋租金作为另外一部分收入来源。她的两个女儿都在外地,目前和儿子住在一起,帮忙照看孙女。薛阿姨表示,看病主要依靠城镇居民医保和自己购买的商业养老保险,能够报销绝大部分费用。对于未来,薛阿姨表示:“我比较担心以后生病给孩子增加负担。至于养老院,等老了我可以考虑去住。我婆婆现在就住在养老院,有人照顾,日子过得很舒服。”
在位于西城区的广源小区,刚刚退休的李阿姨对《金融时报》记者谈了她对未来养老的看法。“我和我爱人退休收入都还可以,完全有能力照顾自己。我们对养老院不排斥,毕竟只有一个女儿,让她照顾我们,压力会很大。不过,我们希望能够去相对专业一些的养老机构。”李阿姨今年56岁,退休前曾是一名公务员,有一个女儿在深圳从事金融工作。她表示,目前的退休金能够维持基本生活,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也为她的生活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在双井恭和苑老年公寓,生活在这里的陈奶奶今年已经86岁了,她对《金融时报》记者说:“我自己的房子在东直门附近,我年纪大了,老伴也走了,我觉得住老年公寓更好。这里交通方便,家人、朋友可以常来看我,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这里强调医养结合。医院就在隔壁,要是生病了,推门就过去,感觉比较放心。”
经过走访,记者发现,接受采访的近七成老年人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如退休工资、基本养老保险、储蓄等。不过,医疗费用等问题仍然是大部分受访者的隐忧。至于养老方式,一部分老年人认为养老机构缺乏家庭温暖,倾向于居家养老或与子女同住,但担心给子女增加负担;还有一部分老年人表示可以接受去养老机构,但对机构的专业性仍有疑虑。而这些隐忧与疑虑无疑反映了老年人在几种养老路径选择上的典型性困惑。
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主要有三种模式——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其中,在社会理念与经济文化发生深刻变化的大环境下,传统的居家养老已日益显现出不适应。独生子女一代往往面临上有4个老人、下有两个孩子的生活重担,同时,房价、物价以及工作压力也使其在照顾老人的财力、精力方面显得捉襟见肘。
社区养老服务则是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逐步建立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服务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依靠,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但从我国现状来看,绝大部分社区物业管理混乱、设施不完善,且社会参与与市场运作短时期内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社区养老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在机构养老方面,一方面,由政府管理的养老机构存在管理服务欠佳、供需不平衡等弊端;民办养老机构则存在价格过高、服务质量差、项目少等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服务需求。另一方面,受传统“养儿防老”思想影响,很多老年人不能接受去机构养老。此外,国家目前对养老机构也还不统一规范,法律法规建设滞后,配套措施不够完善,这些因素都阻碍了我国机构养老服务的发展。
07-30 来源:未知
04-27 来源:未知
03-24 来源:未知
05-27 来源:未知
06-18 来源:未知
03-24 来源:未知
06-05 来源:未知
04-22 来源:未知
05-29 来源:未知
07-30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