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月19日,关心时事的黄霞就有预感,这个春节会很忙碌。丈夫不在重庆万州,她担心自己照顾不了父母和儿子,当天下午以回老家过年的名义,把他们送回了老家梁平。
随后,黄霞的朋友圈就屏蔽了父母。
疫情发生后,黄志朝发现女儿黄霞很久没发朋友圈了,打电话很少接,接了也是三言两语就挂了,“就像失踪了一样。”
直到看到重庆市首例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的报道,他才知道女儿上了抗疫一线。
黄霞是重庆三峡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的主治医师。面对疫情,1月22日,她申请调到医院新组建的重症肺炎应急病区,参与临床救治。
黄霞在相关领域拥有10年经验,当天即被任命为应急病区副主任。
“她都瞒着我们,每次她都说没事没事”,得知黄霞在重症肺炎应急病区担任主管医生后,老人更加担心,时常打电话抱怨她“总是报喜不报忧”。
记者被一个眼神吸引
1月29日,三峡中心医院首例新冠肺炎患者出院。作为主治医生,37岁的黄霞代表医院向媒体介绍患者的康复过程。
在一线参与报道的新华社记者王全超,当时被黄霞坚毅的眼神吸引,在与医院及本人沟通后,他开始跟拍这位37岁的女医生,记录她的战“疫”工作。
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是渝东北片区救治中心,负责接收周边9个区县的确诊患者。主治医生黄霞,每天都会到重症隔离病房查看患者病情,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制定和调整治疗方案。此后这张照片迅速火遍互联网,网友纷纷为黄霞画像。(点击#一双比星星还亮的眼睛#参与话题,为黄霞女医生作画。)
夜晚,黄霞与同事讨论治疗方案,有时会发生“争吵”。
“刚开始收治病人时,医生一对多,有点照顾不过来”,黄霞说,“有些病人也害怕,排斥治疗,把戴好的呼吸面罩扯下”。黄霞坦言,在爆发初期,所有人对病毒的理解都不全面。她和同事们反复给病人做思想工作,细心地解释为什么要这样治疗,并不断调整优化适宜患者的呼吸机参数,引导他们消除对呼吸机的恐惧,从而配合治疗。
工作间歇,黄霞与同事轮流吃午饭。
临时接到抢救任务,黄霞赶往隔离病房参与抢救。
2月初的一个夜晚,刚交接班次的黄霞在休息室打盹。隔离病区打来电话,“病人病情急剧恶化,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口唇紫绀……”
“立即进行气管插管,通知护士准备呼吸机和相关物品!”挂掉电话,在同事的协助下快速做好防护,黄霞奔向病房,开始组织抢救。
实施气管插管,行深静脉置管,使用药物维持血压、纠正恶性心律失常……经过4个多小时的紧张抢救,黄霞带领团队,将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凌晨3点多,黄霞走出病房。距离她参加第二天早上的交接班会议还有四个小时。
深夜晕倒在重症病房
2月中旬,重症病区收到的重症、危重症病人累计达到40多人。中心医院组织一线医护人员轮休一周,为后续战斗积攒能量。但医生少、病人多,人员紧缺仍是医院面临的难题。黄霞和好几个同事没有响应轮休号召,继续倒班。
在医院跟拍报道的记者王全超很清楚,黄霞已经连续工作了20多天。他几次提醒黄霞,要劳逸结合,注意休息。
从2月16日深夜11点做准备工作,到17日凌晨2点走进病房,直到早上6点“人工肺”正常转机,黄霞才与大家一道走出病房。
17日上午稍稍休息,她又回到病房。
18日,本该黄霞休息。但眼睛一睁,她又去了病房。
2月19日晚,在重症隔离病房接连抢救两个危重患者以后,黄霞突然感觉头晕、作呕,腿也开始发软,几乎瘫倒在地。
午休的黄霞
帮她摘下护目镜和口罩的那一刻,两位护士都哭了:印痕压在她苍白疲惫的脸上,口鼻被呕吐物覆盖,喘不过气来……同事赶紧给黄霞吸氧,她这才慢慢恢复了状态。
“可能是在全副武装下高强度的工作引起缺氧,导致急性脑水肿,引起颅内压力增高”,应急病区主任崔勇分析说。
05-30 来源:未知
06-18 来源:未知
07-15 来源:未知
09-01 来源:未知
09-25 来源:未知
09-30 来源:未知
10-21 来源:未知
10-27 来源:未知
10-27 来源:未知
12-26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