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类风湿的王红丽用弯曲变形的双手钩织手工艺品。周磊摄
王红丽曾经钩织的部分手工作品由王红丽提供
王红丽曾经钩织的部分手工作品由王红丽提供
王红丽曾经钩织的部分手工作品由王红丽提供
憨态可掬的小老鼠、小巧可爱的婴儿鞋、形神俱佳的卡通人偶……这些色彩鲜艳、造型别致的毛线钩织的小物件,都能在抚宁的一个农家小院里看到。但你能想到,它们都出自一个患有类风湿瘫痪多年,手脚严重变形的残疾人之手吗?
9月8日上午,记者来到抚宁区台营镇吴家庄村王红丽的家,42岁的红丽蜷缩在炕上,用弯曲变形的双手钩织一个小金鱼的尾巴部分,蜷缩的手指无法正常伸展,她费劲地用变形的大拇指捏住钩针,另一只手绕线,细细的毛线在她一绕一勾间,金鱼的扇形尾巴渐渐有了轮廓。炕上随处可见彩色的毛线团,一个塑料袋里装着红丽的钩织作品,带花纹的手提包、巴掌大的婴儿鞋、绣着平安二字的小葫芦,最亮眼的还是一对二十多厘米高的人偶,针脚细致、惟妙惟肖,这是红丽花了10多天的时间完成的。王红丽6岁时得了严重的类风湿疾病,最初还能蹒跚着走路,母亲用自行车推着她来回接送念了5年小学,随着年龄增长,病情也日渐加重,十六七岁已经无法行走,至今已瘫痪20多年,生活不能自理,全靠年迈的母亲照顾。虽然身体残疾,但红丽心态阳光,她没有像很多被病痛折磨的人们那样生活在阴郁中,而是乐观面对生活,“我这病治不好,日子咋都得过。愁眉苦脸也是一天,开开心心也是一天,为啥不过得开心呢?”2017年,红丽在一个残友QQ群里认识了昌黎的一名残友,残友告诉她,她们当地妇联教残疾人手工钩织技能,红丽很动心,“家里没啥条件,种点苞米,卖的钱也就够个口粮。”红丽想,要是学会手工钩织,一旦有了销路,就能挣钱贴补家用了。得知红丽想学,残联的人专门来家里,教她一些简单的钩织技巧,她开始尝试着钩织。正常人好手好脚学钩织都得花费些工夫,更别说红丽,“钩针我都和别人拿的不一样,人家用食指和拇指夹着钩,我只能用大拇指,勾起来比正常要慢。”最初,勾出来的自己咋看都不满意,就拆了重新来,也不记得拆了多少遍,第一个作品卡通动物玩偶,就在缝缝拆拆中诞生了。掌握技巧之后,红丽开始从网上找一些钩织作品的图样,再根据作品图解进行钩织。钩织的作品都是一个个部件织好以后再缝合拼接成一个完整的作品。红丽说,缝比织还要难度大,扯线缝合跨度大,手不给力,她就手嘴并用,用嘴咬着线,有时候得借助母亲的帮助才能完成。一个作品的完成要花费比常人多几倍的时间,一指长的小葫芦别人一天能勾三个,她也就钩一个,这几年,带带拉拉编织了百八十个作品。红丽的钩织作品主要在网上销售,有时她也会发到一些残友群里,有残友相中了她就给对方发快递。红丽说,大个儿的玩偶价钱一般在几十元到100多元钱左右,小的10元20元钱。销路不好,俩仨月都卖不出去一个。卖不动的原因除了销路还有邮费的问题,“就说小葫芦吧,很适合挂在钥匙上,十多块钱一个大家都能接受,可要是算上邮费,很多人就嫌贵不买了。”红丽72岁的老母亲几年前得了脑梗,如今走路离不开拐杖,也无法走远道去集市上售卖红丽的钩织品。心疼母亲操劳,红丽想为母亲分担,她希望自己的手工钩织作品能多卖一些,多些钱贴补家用。对红丽的手工作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与她联系。她的电话是。04-11 来源:未知
04-22 来源:未知
04-25 来源:未知
06-01 来源:未知
06-22 来源:未知
07-04 来源:未知
07-07 来源:未知
07-09 来源:未知
07-16 来源:未知
07-30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