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市公司半年报发布进入倒计时,传统意义上的中报行情序幕正徐徐开启。相应的,早有人开始研究挖掘,谁是下一个“预增王”。
可是,作为众人眼中香饽饽的业绩预增股,真的可以闭眼买吗?亦或是,参与中报行情的实际难度,要高于我们的想象?
标题:中报行情升温 机构“挑食”预增股
刊发媒体:中国证券报
刊发时间:2016年6月29日
记者:徐金忠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26日,公布2016年中期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已有一千多家,其中,业绩预增和预盈公司占比超过50%。从业绩预增公司一季报等资料可以发现,资金显然已经“嗅到”业绩预增股的机会提前布局。以业绩增长前三的三家公司为例,截至3月31日的股东名单中,多家公私募机构和产品等赫然在列。
点评:
某种意义上,参与中报行情的关键,是比快。而这里的快,可以理解为是在追逐预期差的游戏中,占据认知优势和信息优势。
尽管大部分的个人投资者更习惯于从中报业绩预告中发现“预增王”的线索,但从上文中我们不难发现,时效性上的较量,起点根本不是年中。来自公私募机构的布局要早得多。从这个意义上,机构对于行业高频数据的跟踪和对企业运行状况的调研预判,实则领先于财报;相应的,也会领先于财报反映到股价。
公募基金经理则表示,对于中报行情和预增个股机会,基金机构相对是“挑剔”的,一些业绩持续稳步增长的个股,是基金机构长期看好的投资标的,尽管有市场情绪的变化,这部分“核心”持股变化相对较小。对于一些业绩大幅预增的公司甚至是“预增王”,业绩的超预期表现伴随着是资本相对激烈的博弈。“业绩预增股,除了长期布局的价值外,也有阶段性参与的机会,但是机构投资相对谨慎,避免对个股的追涨杀跌”。
点评:
机构对中报行情和预增个股机会“挑剔”不无道理。一方面,这场名为“预期差”的对决,表面上看一个基本面概念,实际却远没有那么简单。因为它所比较的,是上市公司披露的业绩与当前市场一致预期业绩间的差异。前者一目了然,后者却没有标准答案。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半年的业绩比预期好或比预期差,对它的价值判断有何影响?对短期业绩(尤其是乐观数据)线性外推的思考方式,恰恰是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要避免的事。
标题:上市公司密集修正中报预告 机会还是风险需仔细甄别
刊发媒体:证券市场红周刊
刊发时间:2018年8月9日
记者:李沐遥
截止周四,Wind数据显示共有2468家上市公司公布中报预告,业绩向好(略增、预增、续盈、扭亏)公司达1636家,占披露比66.29%。具体而言,略增、预增、续盈、扭亏对应的公司数量分别为618家、675家、212家及131家。由于很多公司公布发布中报业绩预告的时间偏早,随着时间的推移,难免会有公司经营出现较大的变化。截止目前,共有148家上市公司发布业绩预告修正公告,修正后业绩向好约占49.32%,其中修正业绩预增家数最多,其次是预减和首亏,其中修正后的业绩上调家数(67家)少于业绩下调家数(81家)。目前,已披露中报的上市公司仅有220家。
点评:
预增预增,事实上,一个预字早已点出上述增长存在不确定性——你所憧憬的增长事实,可能本身就是个误判。
如果你仔细关注新闻,就会发现上述修正中报、年报预告的做法一直都有,且绝对数量不低。换句话说,“变脸”的存在,也许并非有意欺瞒,而是一种资本市场运作中的概率存在。更关键的是,绝大多数投资者可能无法判断谁是下一个下调业绩的上市公司。
怎么办?其实大可换个角度来解决,时刻保持挑剔的态度,关注为短期业绩预增所致的暴涨买单的手。越是谨慎出价,就越不容易吃大亏。
本材料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材料仅供具备相应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的特定合格投资者阅读,不得视为要约,不得向不特定对象进行复制、转发或其它扩散行为,管理人对未经许可的扩散行为不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