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的增长增量在哪里?“未来五到十年里,中国的规模红利很可能成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一个重要驱动力。”12月21日,在由腾讯新闻·原子智库主办、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请回答2020:腾讯风云演讲暨2019经济年会”上,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如此表示。
中国服务业占GDP比重从改革开放初期不到25%增长到目前53%左右,沈明高指出,这样的结构调整具有收缩性特点。很重要的原因是,服务业劳动力生产力水平低于制造业。国际经验表明,如果服务业占比继续提升,中国GDP增速未来很可能在4%-6%之间;要想保持较高速增长,就要避免服务业在GDP中占比短期内过快上升。
沈明高表示,长期来看,人均收入提高以后,消费能力提高,服务业占比就应该提高。但短期来看,服务业占比提高过快是制造业增长放慢和衰退的结果。如果想要保6,特别是在宏观政策中性条件下实现较快的GDP增长,就要想办法避免服务业占比过快上升,想办法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制造业的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样GDP增速才不会下降太快。
未来如何寻找新的增长动能?梳理美国各经济扩张时期前十大上市公司市值及行业,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大市值公司行业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这是发达国家的标志;二是行业动态轮动,从早期的汽车、石油,到近期的互联网、零售、金融,很大程度上都很好利用了规模优势。
相较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中国的优势在哪里?“规模!”沈明高称。
将70年代的日本与美国、当下的中国与美国对比,日本人口在G20中占比3%-5%,但制造业增加值最高峰达到G20的1/4,此后日本制造业占比开始向消费占比回归。而中国目前人口占G20的30%左右,消费只占G20的11.7%,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5.5%。中国的规模优势在于消费占比向人口占比的回归,向上支撑制造业比重继续上升。“如果能够利用好规模优势,时间就在我们这一边。”沈明高表示。
要实现规模优势,沈明高指出,一是要将中国的生产者转化为消费者。过去全球化格局是中国生产,美国消费,但未来这一格局不可持续。目前中国制造业占G20的比重较消费占比高23.8个百分点,高于G20中新兴市场的17个点,未来两者差距须大幅度缩小。
“二是要以标准化带动规模化的实现。”沈明高强调。中国是制造业产业链全球最长、最全的国家之一。下一步,要更多以标准化方式拥抱规模红利,超越美国、德国。以中餐中标准化程度最高的海底捞为例,今年其股价指数升幅远高于H股食品行业板块的表现,说明谁拥有规模红利谁就享受溢价。在制造业、机械行业专用设备向通用设备转换中,通用设备标准化的提高,是中国更好利用规模红利实现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关键节点。
“最后,工业4.0、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都具有规模经济优势,是货币化中国规模红利的重要技术动力。”我国正站在技术创新与规模红利叠加的风口,能够善用规模优势的行业和企业将拥有未来。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中投公司原副董事长屠光绍、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物美集团创始人张文中,以及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等出席本次经济年会并发表主题演讲。
03-18 来源:未知
03-27 来源:未知
04-01 来源:未知
05-12 来源:未知
05-29 来源:未知
04-08 来源:未知
05-26 来源:未知
06-22 来源:未知
09-06 来源:未知
11-05 来源:未知